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1 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 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 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 “闯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 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
个人空间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 如你在一群交谈的人中、在图书馆中、 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公园中、在人行道上 等。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 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 (依托的安全感)
一 依托的安全感
斯梯里思观察了伦敦地铁各个车站 候车的人以及剧场、门厅的人们,发现 人们总愿意站在柱子附近并远离人们行 走路线的地方。
在日本,卡米诺在铁路车站进行了 类似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人们总是 设法站在视野开阔而本身又不引人注意 的地方,并且不至于受到行人的干扰。
一、人们的行为状态可分为正常、异 常和非常三种。
正常状态:是指在日常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的 各种因素相互平衡,发展趋势一般在人们的预见 之内,各种条件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心理、生理和 社会需求的情况。
异常状态:是指当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平衡被打 破,某一问题突出地显现出它的地位,造成了异乎 于平常的状态。
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 能看清对方的活动。
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 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 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 姿势而不是语言。
第一节 行为与环境
人类行为的特点:
主动性 动机性 目的性 因果性 持久性 可塑性
2 领域性
“领域性” 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 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 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 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 以减少 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 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
人也具有 “领域性”, 来自于人 的动物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 领 域性” 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 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 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 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 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 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 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 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3.人际距离
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大小取决于人们 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背景)和所处情 况的不同而相异。熟人还是生人,不同 身份的人,人际距离都不一样(熟人和 平级人员较近,生人和上下级较远)赫 尔把人际距离分为四种:
密友、普通朋友、社交、其他人。
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
1. 亲密距离 2. 个人距离 3. 社会距离 4. 公众距离
1. 抄近路习性 2. 识途性 3. 左侧通行习性 4. 左转弯习性 5. 从众习性 6. 聚集效应
人的行为特征因人类社会的复杂多 样,受其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文化、社 会制度、民族、地区等,因而呈现出复杂 多样的行为特征。
一 心理空间
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 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 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 理空间。
第六章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
课程回顾
一、人的环境行为表现是指什么?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 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 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效应, 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我 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
二、人的本能行为习性有哪些?
2.人和动物一样具有领域性的特点。当然,其 中有质的区别,而保护个人的私密性和保护家庭的 安全性却是现代国家共有的法律内容之一。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 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 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 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 时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 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 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 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 为中等响度。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与“个人空间”所不同的是,“领 域性” 并不表现为随着人的活动可移动 的特点, 它倾向于表现为一块个人可以 提出某种要求承认的“不动产”,“闯 入者”将遇到不快。
人的距离保持
人类的个人空间
动物的领地
1. 可以随身携带
2. 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
3. 以身体为中心
4. 对侵入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躲避 或抗议
1. 地点比较固定 2. 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 3. 以家族为中心 4. 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
行为场所有3个显著特点: (1)存在着固定的或经常发生的行为模式; (2)行为模式通常是有目的的,或者受社
交习惯所支配; (3)行为场所的交际特点与行为模式有着
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 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即使是偶然地观察在公共场合等待 的人们,你也会发现人们确实在可能占 据的整个空间中均匀地散布着,他们不 一定在最适合上车的或干其他事的地方 等候。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 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 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 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 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 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 是不同的。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二、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在选择餐馆的座位时,人们愿意坐 在靠边桌旁而不是中间的桌子。
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 (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
第二节 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
一、环境中人们的分布模式
1.在公园里,一群人往往围成一圈相互交谈, 挡住别人的视线。若破坏圆圈的完整性,或者陌生 人从圈中穿过,都被视为不合规范的行为。
非常状态:当异常状态进一步恶化并伴有生命 危险或集团化的倾向时,就进入一种非常状态,常 常不自觉地出现恐慌或惊慌。
二、行为与环境
行为是人们的社会结构意识等支配 的能动性的活动,行为必然发生在一定的 环境脉络之中,并且在许多方面与外在的 环境,包括自然的、人工的、文化的、心 理的、物理的环境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而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