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反应堆控制与保护考试大纲

核反应堆控制与保护考试大纲

复习提纲
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分为四个层次:
了解★★
理解★★★
掌握★★★★
公式推导/看图分析★★★★★
参考教材:
[1]《核反应堆控制》(张建民,2009,原子能出版社)第1章、第4章、第6章
[2]《大亚湾核电站运行教程》(上册,璞继龙,1999,原子能出版社)第七章
[3]自动控制以及控制系统基本知识参考课件相关内容及其他参考资料。

第1章核反应堆控制概述
1.2核反应堆控制的物理基础
[1]
核反应堆产生的热功率与中子注量率的关系(★★)
中子代时间(★★)
反应堆周期(★★★)
2倍周期(★★)
缓发中子对平均中子代时间和反应堆周期的贡献(★★★★)
1.3反应性控制
剩余反应性(★★)
后备反应性(★★)
反应性控制方式(★★★★)
1.4核电厂稳态运行方案
稳态运行方案的定义(★★★)
各稳态运行方案的优缺点及对应的堆型(★★★)
1.5核电厂运行控制模式
各负荷运行模式的定义(★★)
各负荷运行模式的优缺点(★★★)
第2章自动控制基本知识
2.1自动控制的基本术语(★★★★)
[3]
2.2系统的数学模型
物理系统数学模型的表示方法(★★)
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步骤(★★★)
传递函数(★★★★)
2.3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自平衡对象(★★★★)
静态特性(★★)
放大系数(★★)
惯性(★★★)
纯迟延(★★★)
流入量、流出量与被控对象输入量、输出量的区别(★★★)
第3章控制系统基本知识
3.1 概述
[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3.2 控制器控制规律
控制器的作用及控制规律(★★★)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律的优缺点(★★★★★)
PID的传递函数(★★★)
3.3 串级控制系统
串级控制系统的组成(★★★)
串级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3.4 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1]
第4章核反应堆动力学模型
4.2核反应堆动态方程
点堆动态方程(★★★)
点堆动态方程的线性化方程(★★★★)
等效单组缓发中子点堆动态方程(★★★★)
常源近似(★★★)
瞬跳近似(★★★)
反应性方程(★★★★)
渐近周期(★★★)
氙的效应和动态方程(★★)
4.3核反应堆的瞬态响应分析
等效单组缓发中子的瞬态响应分析(★★★★)
4.4核反应堆的传递函数
等效单组缓发中子核反应堆的传递函数(★★★★★)
第6章压水堆核电厂控制
6.1概述
[1]
核反应堆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要求(★★★)
核反应堆的自稳自调特性(★★★★)
6.2压水堆功率分布控制
热点因子、轴向偏移和轴向偏差的定义(★★★)轴向功率分布的影响因素(★★★)
限制功率分布的有关准则(★★★)
常轴向偏移控制(★★★)
轴向偏差与轴向偏移的关系式(★★★)
热点因子与相对功率的关系式(★★★)
模式A运行梯形图(★★★)
某参考核电厂模式G运行梯形图的线、区的确定(★★★★★)6.3控制棒及其驱动机构
R棒组的功能(★★★★)
控制棒的微分价值和积分价值(★★★)
功率补偿棒组叠步移动的优点(★★★★)
叠步移动插棒的顺序(★★★)
R棒组的调节区(★★★★)
功率补偿棒组的有效标定曲线(★★★)
6.4压水堆功率控制
G模式核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的组成(★★★)
6.4.1功率控制系统
最终功率设定值(★★★)
压水堆功率(功率补偿棒组)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闭锁插棒(★★★)
6.4.2冷却剂平均温度控制系统
冷却剂平均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
三通道非线性调节器(★★★★)
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及其作用(★★★)
超前滞后单元的传递函数及其作用(★★★)
偏差微分单元的传递函数及其作用(★★★)
可变增益单元的传递函数及其作用(★★★)
综合温度偏差信号(★★★★)
棒速程序控制单元(★★★★★)
6.4.3硼浓度控制
调硼的好处(★★★)
需要进行硼的稀释操作的两种情况(★★★)
需要进行硼化操作的三种情况(★★★)
降负荷过程的硼浓度调节(★★★★)
第七章反应堆保护[2]
7.1概述
反应堆保护系统的功能(★★)
保护系统的设计准则(★★★★)
RPR系统的工作原理(★★★★)
停堆响应时间(★★)
7.2包壳保护
包壳保护的目标(★★)
包壳损坏的原因(★★★)
参与包壳保护的参数(★★★★)
包壳保护的图形表示法(★★★)
ΔT保护图(★★★)
超功率ΔT保护线和超温ΔT保护线的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