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摘要]卢梭是社会契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研究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基础概念、核心概念和逻辑推导等方面论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并对之进行批判。
[关键词] 卢梭社会契约公意一、基础概念想要弄清卢梭社会契约理论内在的逻辑就必须理解以下的几个概念,它们是整个理论的基础,或许它们在理论中没有直接的体现,但少了它们这个体系就要崩塌。
1、自然状态当我们讨论人类应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时,总需要从自然状态说起。
因为当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时,人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胡兴建所说“自然状态不但不是要被克服的对象,反而是人应该时时回想的状态,因为唯有此人才能明白自己的自由本质。
1许多政治学家都把自然状态作为感性直观的想象,或作为理性直观的逻辑起点。
卢梭与霍布斯和洛克一样,都把自己的政治理论诉诸自然状态,不同于霍布斯的消极悲观和洛克理想化的描述,卢梭的态度是比较复杂的。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卢梭对人类的自然状态颇多溢美,对社会状态大加挞伐,他说:“原始人自给自足,清心寡欲,他所拥有的情感和知识与他的处境相称”2,“人类也是如此,当他具有了社会性,成为一个奴隶,他就变得虚弱胆小,奴性十足”3,“它们(导致人类脱离原始状态的外部因素)也许发展了人类的智慧,却败坏了人的本身,它们使人们结成社会,却使人类堕落。
”4然而在《社会契约论》中,他却对社会状态大加赞美,认为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人类的行动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性”,“虽然在这种状态中,他被剥夺了他所得之于自然的许多便利,然而他却从这里得到了如此之巨大的收获。
”5卢梭的人性论或许能解释这个矛盾,卢梭批判了霍布斯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他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彼此间没有任何道德联系,也没有规定的义务,既无好坏之分,也无善恶之别。
”6卢梭描述的人类的自然状态是田园牧歌式的,因为缺乏奴役和不平等的物质基础,在这时人类的自由和平等是不言自明的,在后面我们会看到这一点对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十分重1胡兴建.“立法者”的远航——卢梭政治哲学研究[M].115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46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4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4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 26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5卢梭.社会契约论[M].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3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要。
人性善恶的不确定性让卢梭在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之间摇摆不定,这就使得他在规划理想政体时趋向一种既专制又民主的充满矛盾的倾向。
2、自然人身上的两种法则卢梭认为自然人身上存在两种法则,“第一个法则源于人类对自身幸福和生存的深切关注,第二个是在人类看到其他有知觉的生物,尤其是他的同类,在遭受痛苦和死亡时所感觉到的那种天然的不愉快。
”7前者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原动力,而后者使得社会契约理论获得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具体情形我们将在后文详述。
3、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卢梭认为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类具有一种趋于完善化的向前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自身幸福的追求,它是不平等起源的最根本原因。
不平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不平等是法律和所有权的建立,第二阶段的不平等是官员制度的设立,而法制权威向专制权威的转变则是第三个阶段。
4、强力不构成权利“人取得某种自由,首先是从取得某种权利开始的。
”8因此,怎样获得权利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强力和权利的关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强力保障的权利,但卢梭并不认为强力能构成权利。
因为如果强力能构成权利,那么凡是凌驾于这一强力上的强力就可以接替了它的权利,他认为“这样会随强力的终止便告消灭的权利,又算什么权利呢?”9对权利的服从不应该是受到强力迫使的服从,而应是通过契约而达到道德上的服从,只有这样的服从才会产生合法的义务,受迫于强力的服从只是战争状态的继续而不是权利的结果。
只有当个人自觉地使自己服从于权力,而不是权力强使个人服从时,权力才具有道德价值。
客观的服从和对法律的自由承认是卢梭公意说的核心内容。
10二、核心概念卢梭从社会契约出发,指出契约是人民相互的结合,其结果产生了国家。
社会契约要求所有结合者把自己和自己的所有权利转让给国家,同时人民可以从国家那里得到力量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国家体现了人民的最高意志,即为公意。
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概念可以概括为公意和人民主权。
“公意”是《社会契约论》7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1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8程燎原,王人博.权利论.[M].51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9卢梭.社会契约论[M].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0郁建兴.黑格尔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9(46~50)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公意”一词的法文是“volonté générale”,英文是“general will”,卢梭自己的解释是:“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
”11经常一词比较模糊,不过结合法文的“générale”和英文的“general”似乎可以理解为普遍。
公意是人民主权的体现,公意并不等同于众意,它不是私意的集合而是私意的相加,私意中相矛盾的成分被抵消掉了。
在卢梭看来公意可以到达“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12的目的。
公意是人民主权的体现,主权不外乎公意的运用,因此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包括三点:第一,人民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也是不可分割的,更是不可代表的;其二,主权在民,应为公意所指导;其三,以直接民主的形式形式人民主权,因为“为了很好地表达公意,最重要的就是国家之内不能有派系存在,而且每个公民只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13三、逻辑推导既然主权无外乎公意的应用,我们就可以把讨论的重心放在公意上。
想要说明公意的合理性,卢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社会契约的合理性,而事实上当时大部分政权都不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的,为此他提出了“强力并不构成权利。
”14的概念,正如前文所说,他认为对权利的服从不应该是受到强力迫使的服从,而应是通过契约而达到道德上的服从,只有这样的服从才会产生合法的义务,受迫于强力的服从只是战争状态的继续,运用这一结论,我们可以排除掉“不合理”的政权,进而得出结论: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15那么什么样的社会契约才是我们需要的呢?卢梭说:“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而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16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的,它的逻辑前提是纯粹的个人17,带有原子个人主义的色彩,它以个人为单位组成的,所维护的也是个人的人身与财富。
他希望通过一种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而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因为“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其自身所应有的关11卢梭.社会契约论[M].13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2卢梭.社会契约论[M].3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3卢梭.社会契约论[M].3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4卢梭.社会契约论[M].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5卢梭.社会契约论[M].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6卢梭.社会契约论[M].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7洪小兵.马克思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11~16)怀。
”18,人类对自身幸福和生存的深切关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然而这种结合似乎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必须让渡出一切权利而希冀于联合体保障我们的一切权利,但是没有哪一联合体能够保证个人的意志与集体的意志不冲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卢梭提出了公意的概念,公意并不等同于众意,它不是私意的集合而是私意的相加,私意中相矛盾的成分被抵消掉了。
这种公意在卢梭看来自然可以到达“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的目的。
然而卢梭的想法太过理想,这种公意理论纯粹是一个道德家在政治上的空想。
他提出的他的理论基础过于脆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放弃理性追求欲望,他的理论都难以为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卢梭又提出: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
这在卢梭的眼里只是个别的极端情况,因为卢梭认为人人皆有同情心,而”美德正是从同情心这种感情中发展出来的”19,因此他还是寄希望于个人拥有的这种美德促使他在私意与公意不同就主动承认自己是错的并向公意靠拢。
然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这样的情况却不多见。
在无法脱离联合体的情况下,多数人强迫少数人服从自己的意志如果成为了常态,那么这与强力迫使的服从又有什么区别呢?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卢梭的公意理论是怎样的逻辑,我们大致也可以得出他的逻辑基础,在我看来应是三点:第一,人生来自由、平等,这来自他卢梭自然状态的描述,也是社会契约签订的基础;第二,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这一点或许被卢梭认为在社会契约签订后会转化为理性。
第三,人类皆有同情心,这是卢梭人性论的一个侧面。
总的来说,他的理论推导是严密的,然而其中有一些致命的漏洞,他们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摇摇欲坠,而卢梭本身的一些矛盾也使得原本严密的推导变得不那么可信起来。
四、分析与批判1、社会契约是不存在的从我们前面的分析可知,社会契约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的,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民才有资格签订社会契约。
卢梭把自由、平等、财产、安全和反抗暴政看做人人都有的自然权利,而政体的形成就是为了维护这些权利。
逻辑上是说的通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混淆了事实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将逻辑上人类应有之权,当作事实上的实有之权。
”20自然18卢梭.社会契约论[M].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9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42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0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M].214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2权利是不存在的,因为卢梭的自然状态仅仅是感性的想象,这种想象来源于卢梭的个人主义和平民主义倾向,是简单的、片面的,自然也是不正确的。
社会契约是不存在的,不仅因为其建筑在自然权利的镜花水月上,还因为原始契约的不合理性。
卢梭把社会的形成描述为为了自身的幸福的自愿行为,然而事实上,所谓的“原始契约”是在自然资源匮乏和战争压力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