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後,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
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
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是若干流派。
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共有七家。
武帝以后经学日益兴盛,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确定了十四家博士。
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经学的主流思潮,是在三国、两晋时期兴起,杂糅道家和儒学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流派。
玄学出于《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玄就是蕴藏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妙,玄学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关系问题。
主张“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通过有与无,本与末,一与多,言与意,动与静等思辨范畴,法解《论语》、《周易》,论证自然与名教的统一。
既崇拜孔子,又祖述老庄,儒道兼综,依《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对已不适应当时形势要求,失去维系作用的两汉经学进行改造,走向儒学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