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国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传统积淀下来的优秀教育资源很多,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书,是许多教育专家和有识家长偏爱的教子“良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为了落实《课标》精神,解决我校部分学生缺少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经不住挫折,表现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做任何事情不考虑后果,不懂得尊敬师长、父母,缺少感恩之心等问题。

我校对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文献资料分析后,想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品质上下工夫。

为此我校认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传统文化基地学校,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承担了北京市规划办课题《以责任体验为特色的小学德育实践研究》,成功举办了“诵读千古美文,浸润精彩童年”活动,及传统节日系列体验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还应有新的理念、思路、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丰富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养成教育的实践理论。

2.实践意义:(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我校德育实效性,使德育活动成为教师重视的,学生欢迎的,家长满意的,社会认同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健康成长。

(2)通过课题研究,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我校德育理念,及相应的实施经验。

(3)在课题研究过程,逐步形成具有我校体验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为在一个民族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

传统文化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诸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无形的精神文化中。

优秀:本意是指出色、非常好。

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特指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体验和实践基本的道德规范,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在这里“养成教育”特指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知识传授—行为改变—习惯养成—品德积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的学校德育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假设(一)研究内容:1.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对接点选择的研究。

2.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推进的策略研究。

3.传统文化与活动融合推进的策略研究。

4.传统文化在家庭养成教育中推进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目标:1.探索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品质的教育策略。

2.提升学校的内涵,逐步形成学校德育特色。

3.为同类学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

(三)研究假设:1.对于我校小学生,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能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让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提炼出学校的特色德育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一)研究思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研究理论培训为先导,以研究队伍建设为基础,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课堂教学、班集体生活、大主题教育活动、同伴交往等路径,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探索有效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形成学校特色。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和养成教育的问题做好文献综述,收集了解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为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行动研究法:立足本校实际情况,以“体验教育”为载体,找准优秀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关系的问题所在,寻找有效对策,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让全校学生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行为习惯得到培养。

3.案例研究法:选取教师上课或组织活动的典型案例(包括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研究其成功经验,从中发现某些普遍性规律。

4.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现状,客观分析学生的道德倾向,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规划,以便更好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学生的教育之中。

六、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3——2017.5)1.组建课题组。

2.课题组成员培训:组织研究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新的教育理念,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研究指向。

3.完成立项申请。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17.5——2017.9)1.调查研究:完成对我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养成教育现状的调查,。

2. 文献研究:查阅优秀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的研究文献,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3.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论证。

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7.10—2019.7)1.对课题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和实践验证性研究。

2.以案例研究方式寻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相应经验。

3.加强研究档案管理,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9.7——2019.12)1.撰写研究报告。

2. 编辑论文。

3.举办“建新小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探寻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成果展示活动。

七、主要研究成果(一)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校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平台,系统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尊重。

了解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丰厚积累——健全人格,传统美德、经典文学、民族技艺、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并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开发了校本课程落实的途径在校本教材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年级和教师的不同采用多种方法使用校本教材,倡导只要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方法。

1.讲:以系列讲座形式,根据校本教材上内容开好主题班会。

2.读:通过阅读校本教材、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儿童启蒙教材,开展读好书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

3.写:通过校本教材学习辅导后,发动学生写心得、日记、周记、征文,畅谈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会。

4.唱:利用校本教材中能够吟唱传统经典内容,通过吟唱让学生熟记经典故事。

5.演:利用校本教材中能够表演歌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节目。

通过每学年的各个主题活动、民族节日等活动,让学生展现学习成果。

6.画:根据校本教材的有关内容,通过美术学科、各个主题月活动中,组织学生画宣传传统美德的人和事,画揭露不文明的现象的漫画,让同学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展:可以在校本教材以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收集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反映中华民族少年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等的资料,通过手抄报、墙报、摄影作品、邮票等举办展览。

8.做:指导实践,落实行动,自觉训练,形成观念,养成良好习惯。

(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诵读古典诗文,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精美诗词,精彩片段,并能熟读成诵,积累数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对文学领域名人、名篇的研究,学生不仅更多地了解了名人的生平及故事,还通过他们的生活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历史变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阅历;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研究与学习,每名学生都掌握了至少一项传统技艺;通过对民风民俗的亲身体验,浓厚了节日氛围,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中国节;礼孝忠诚的传统价值观念悄悄改变着学生的言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涂抹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2、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学生在《阳春白雪》等古典音乐的弹奏中,体会了她的典雅;在太极扇的舞动中,感受了她的含蓄;在中国结的编织中,承接了传统编织的精神。

操场上,回荡着传统游戏的欢快;舞台上,跳动着加鼓通等地区民俗之舞……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说学逗唱,吹拉弹跳,剪拼捏画,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在传统技艺展示现场,一件件作品在学生稚嫩的手下脱颖而出。

变脸社团自成立以来,积极参与校内外多项展演活动,每当小演员们登上舞台,就会传来一阵阵喝彩声,观众无不为之赞叹,为之称奇。

这项表演,深受师生及各界人士的喜欢。

在参加顺义区举办的两届“绿港达人”荣获二等奖;参与魅力中国梦精彩顺义人第五届大型广场文化艺术演出等等。

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展现学生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研究活动,老师们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戏曲、风筝制作、刺绣工艺、编织艺术等都是老师们平时的教学中不常涉足的领域,为了指导学生的研究,老师们虚心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逐渐地成了行家里手,增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教育的底气。

八、今后设想1.继续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

国家课程内容中增加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三字经、对联、古诗、成语故事、历史名胜、艺术等,大都散落于语文、品生品社、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这就需要我们整理各学科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以此为生发点,探寻学科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

2.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当前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整理具有我校体验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为科学有效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