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号 2 0 1 4 0 1 2 3 1 课题名称:微课程辅助初中理科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负责人:彭国勇
所在单位:合肥市梦园中学
填表日期: 2 0 1 4 年 1 2 月8日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办公室制
2014年9月
一、开题活动简况:
本课题依据《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和全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省电教【2014】12号),按照文件课题指南中“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要求进行选题,2014年5月12日申报,经安徽省电化教育馆、安徽省电化教育协会2014年9月30日批准立项,立项号为201401231。

开题时间:2014年12月8日
地点:合肥市梦园中学综合楼三楼会议室
主持人:王咏梅
评议专家:杨思锋(安徽省教科院物理教研员)
陈毅红(合肥市装备中心主任)
程迅(合肥市装备中心副主任)
王可兵(合肥市教研室物理教研员)
黄巍(合肥市教研室生物教研员)
王胜花(合肥市课题管理人员)
课题组成员:王咏梅、彭国勇、巩立平、路建平、张志良、
张丹、王晓雪、水明、夏海波、余慧敏。

二、开题报告要点: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胡铁生语)。

在国外,如美国、英国及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研究。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关于微课程资源的课题已纳入到了教育部课题。

2014年,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开展了微课教学评比大赛(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http://www.yrded /),华东师大慕课中心、C20慕课联盟(网址/mooc/)开展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微视频大赛,目前正在紧张进行着。

梦园中学是长三角结对学校,合肥市教育局是C20慕课联盟成员。

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

微课程资源的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

另外,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

如果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教学,微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实验是初中理科(物理、化学、生物)教学的基础,内容涉及仪器仪表的使用、测量型实验、探究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等。

一些实验的直观性效果不是很好、操作的规范要领难以掌握,利用微课程这一新的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理科实验教学,既是教师教学手段的需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具有重要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本课题的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概念界定为应用微课程资源中的微课片段、实验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初中理科实验教学,内容涵盖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包括基本仪器仪表使用、测量型实验、探究型实验等。

研究目标为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有效性评价等,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延伸到微课资源开发、翻转课堂等领域。

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微课的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实验素质的养成。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整体设计--分块分组开发--资源整合--评价共享”的思路开展。

首先,将课题分成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组织课题组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认真
理现行教材,找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关键知识点或环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微课的需求,最终确定需要利用微课辅助实验教学的微课目录。

第二,根据目录进行有关微课内容的资源搜集、整理和开发。

第三,将微课资源应用于教学,辅助实验教学。

第四,对微课资源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为微课资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第五,统合及交流共享。

研究方法涉及到“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对比法”、“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组成员分工
王咏梅:组织领导、经费保障;
彭国勇:组织实施、协调进度;
巩立平、水明:课题中九年级物理部分;
彭国勇、夏海波:课题中八年级物理部分;
张丹、余慧敏、路建平:课题中九年级化学部分;
王晓雪、余慧敏:课题中七、八年级生物部分;
张志良:课题对接、微课程制作指导。

(五)、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9--2015年1月,启动阶段:
(1)
前期准备:①搜集、阅读、综述文献资料。

②学生问卷调查。

③梳理、确定微课程资源开发目录。

(2)微课资源搜集、整理:结合前期的确定目录及学科特点,进行微课程资源的搜集、整理。

(3)
微课资源开发:根据前期搜集、整理情况,再设计、开发与制作一批单元“微课程”教学资源。

第二阶段:2015年2--8月,初步应用阶段:
对微课资源应用策略研究。

将前面开发的微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整合、对接,形成完整的单元微课程资源,并应用于实验教学。

第三阶段:2015年9—2016年1月,深入研究阶段:
对微课资源应用有效性进行评价与反思。

对微课在实验教学中成功经验、不足之处以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行成阶段性结果,以论文形式呈现。

第四阶段:2016年2月—8月,结题与分享
结题:①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②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③请课题组专家对该课题研究进行评价和验收。

分享:将研究成果及微课程资源作为数字化多媒体学习资源,上传到合肥高新区数字化校园云平台,1、用于教师教学资源共享,2、作为微课程的案例,用于教师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研究之用,3、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六)、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
1、促进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微课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
3、初步形成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微课校本资源;
4、微课程辅助初中理科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七)、保障条件
组织保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王咏梅(校长),副组长:彭国勇(课题负责人),成员:徐俊(教务副主任)、曹雁宾(总务副主任)、王飞(办公室副主任)经费保障: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和梦园中学有专项科研经费,能够保证课题顺利开展。

硬件保障:合肥市梦园中学是合肥市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学校,2014年学校迁入新址,全新配置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全自动录播教室、网络直播教室,所有教室、实验室均具有电子白板和网络功能。

课题负责人签名:
2014年12月8日
三、专家评议要点:
1、课题选题对研究信息化教学非常有意义、有研究价值的,但是对于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要更加全面的表述。

需要更多地关注微课程在中小学应用的实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落实到学校和教师的需求。

2、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合理、成员分工明晰。

3、“微课程”的概念需要进一步界定,明确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的区别。

在本课题中的概念和范围要界定清楚,微课程要突出教学重难点。

实施方案要进一步明确,实施步骤要进一步细化。

4、对于微课程的制作开发要以教师为本,更要以学生为本,可以从教学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遇到实际问题出发,听听学生的兴趣和困惑。

5、课题中的“有效性”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最后的成果评价和验收缺乏依据。

建议:可以对比学生使用微课程前后在兴趣、过程、结果上的差异,最好有个性化的案例来说明。

6、预期成果不够切合实际。

可以设想建立校本资源库。

通过作课题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水平和科学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7、增加教师业务培训、学习调研,加强教师间的讨论、师生间的沟通,边应用、边反思、边改进,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

评议专家组签名:
2014年12月8日
四、重要变更:
1、课题进度由“2014年5月—2016年4月”改为“2014年9月—2016年8月”;
2、课题组成员增补化学高级教师路建平。

五、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同意开展课题研究。

负责人签名:
2014年12月8日
说明:
1.课题负责人限填1人;
2.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通知书》后,应尽快制定详实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三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报送“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签名部分必须本人手写,其他内容电脑录入;
4.将“开题报告”扫描(或拍照)发省电教馆课题办邮箱ahjhj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