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学案)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学案)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课标解读】(要求学生阅读)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幕府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采取“锁国政策”,顽固维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美、英、法、俄、荷先后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驻扎军队、开设领事馆,这些条约加剧了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

广大人民包括下层武士的生活日趋贫困。

日本社会各界对将军的不满与日俱增,地方大名率先发起倒幕运动,开始了明治维新。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明治维新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被迫开国(1853年)到明治政权建立(1868年)。

本部分要注意维新主力和斗争策略的演变、维新运动从权力之争向学习资本主义的转变。

初期斗争的主力是地方大名,后下层武士走上前台,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主张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对内推翻幕府,以天皇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统治。

攘夷失败促使尊攘派调整策略,打出了“王政复古”的旗号,主动吸收西方技术,发展经济。

1868年幕府统治终于被推翻,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府建立。

第二阶段从明治政府建立到《帝国宪法》颁布。

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注意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

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通过“奉还版藉”、“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实行新的身份制,废除士族的特权,允许族间通婚(皇族除外),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进行土地改革,废止了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建立起土地私有制。

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主要有“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文明开化”, 吸收西方文化和技术,实行全盘欧化;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这些政策虽然是新政权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但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政策使日本成功的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明治维新的实质有人认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前者主要依据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后者则依据改革的措施和实际效果。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

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

就更能认清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

维新在形式上是权力之争,但实际上使日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体会:孙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到改革对于促进历史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体会邓小平“改革也能解放生产力”的科学价值。

【知识整合】一、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政治:(1)体制:幕藩体制(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含义: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现的,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将军;地方上划分为大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

(2)阶级关系: 封建身份等级制度身份等级:士、农、工、商;社会地位:“士”是统治阶级;农民世代为领主耕种,除把大部分收获物交给领主外,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工商业受统治阶级的歧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

总之,天皇名义上最高统治者,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

2.对外政策:“锁国”政策目的: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内容: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

3.经济缓慢发展(1)实行封建领主制;(2)到19世纪初,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社会矛盾尖锐——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开始动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中下级武士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过去瞧不起的商业或手工业,产生了反抗思想。

)(二)日本的开国(1)黑船事件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2)《日美亲善条约》时间:1854年内容: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

影响:这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日本的国门被打开。

三、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社会矛盾的是一步激化。

列强侵略、经济混乱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农民起义不断。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剌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日本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4)统治阶级结构发生分化①出现了大量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有经济实力但政治上无权,对幕府统治愈加不满;②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成为反对幕府统治的根据地);③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和“倒幕运动”),反映了幕府统治基础的进一步动摇。

二、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尊王攘夷”原因:①随着日本民族危机的加剧,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幕府统治者采取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

含义:尊奉天皇,赶走外来侵略者。

领导:尊攘派影响:揭开倒幕运动的序幕2.倒幕运动背景: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倒幕派的代表人物: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等人根据地:长洲、萨摩等西南强藩旗号:“王政复古”过程:①1867年,长州、萨摩等藩利用天皇的名义颁布讨伐幕府的密诏。

②“大政奉还”(幕府为保住实际权力,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③武装倒幕——戊戌战争:鸟羽、伏见战役④捣江户,幕府不战而降结果:1868年,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江户改名东京,日本政府迁都东京。

三、明治维新(1868年;含义:废除旧的封建体制,建立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改革。

)(一)背景:明治政府的建立和幕府统治被推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旧的封建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内容:1.政治——废除旧体制,建立新制度(1)“奉还版藉”,“废藩置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3)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召开国会(1890),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背景: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农民暴动和自由民权运动使明治政府领导人意识到,有必要进行一些政治改革,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内容: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②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③日本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议会的权力有限。

④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由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组成,实际上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机关。

影响:明治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新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经济——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经济(1)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3)地税改革——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保障;(4)推行“殖产兴业”政策①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②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化——倡导“文明开化”目的:用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取代日本落后的封建文明(“脱亚入欧”);内容:(1)向欧美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西方文明。

(2)仿照欧美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1871年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和魂洋才”。

(3)大力推进生活习俗的西化。

4.军事:建立新军队(1)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2)明治政府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先进武器;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

(3)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4)用武士道精神教育皇军。

四、走向世界的日本(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2、崛起为东方强国——日本历史转折点,日本走上近代化,国际地位提高;(1)政治近代化:1889年颁布钦定的《日本帝国宪法》,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标志日本天皇制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确立,巩固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经济近代化: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3)军事近代化: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但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扩张,成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4)外交上: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摆脱了民族危机;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5)文化近代化:文明开化的改革推动了日本的社会进步;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局限性(近代化的阴影):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者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②推行军国主义,走上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1)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和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明治维新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另一方面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2)表现:①侵略琉球:1879年吞并琉球,将其变为日本的冲绳县。

②侵略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后来取得驻兵权;1910年吞并朝鲜。

③侵略中国:1874年侵略台湾;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并于1895年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和1937年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重难点突破】1.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明治维新是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为此,明治元勋们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在“富国强兵”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获得了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