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液相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液相法)
例如, 在Ba、Ti的硝酸盐溶液中加入 草酸沉淀剂后,形成了单相 化 合 物 BaTiO(C2O4)2· 2O 4H 沉淀。 经高温(450~750℃)加热分解, 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制得 BaTiO3粉料; 用单相共沉淀方法也可制得 BaZn(C2O4)2· 2O。 0.5H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适用范围很窄,仅对有限的草酸盐沉淀适 用,如二价金属的草酸盐间产生固溶体沉淀。
•溶剂热法(苯热法)合成多壁碳纳米管
TEM images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 H2V3O8, V2O5纳米带的合成
Ba1+xV6O16· nH2O nanobelts
SEM images of VO2 nanostructures synthesized with 0.08 mol/L (left) and 0.10 mol/L (right) oxalic acid(草酸) at 180 C for 24 h.
(2)溶胶—凝胶转化 溶胶中含大量的水,凝胶化过程中,使体系失去流动性, 形成一种开放的骨架结构。(依靠化学键结合) 实现胶凝作用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化学法,通过控制溶胶中的电解质浓度;(静电作 用聚集,如加电解质) 二是物理法,迫使胶粒间相互靠近,克服斥力,实现胶 凝化。(压缩作用,如离心、溶剂挥发) (3)凝胶干燥 一定条件下(如加热)使溶剂蒸发,煅烧后得到粉料,干 燥过程中凝胶结构变化很大。(收缩)
§2.3 自组装法(Self-Assembly)
自组装是在无人为干涉条件下,组元通过共价键 等作用自发地缔结成热力学上稳定、结构上 确定、性能上特殊的聚集体的过程。
• Capillary Forces • Magnetic Forces • Electrostatic Forces
§2.2 .1 沉淀法 precipitation method
沉淀法是指包含一种或多种离子的可溶性盐溶液, 当加入沉淀剂(如OH--,CO32-等)后,或在一定 温度下使溶液发生水解,形成不溶性的氢氧化 物、水合氧化物或盐类从溶液中析出,并将溶 剂和溶液中原有的阴离子除去,经热分解或脱 水即得到所需的化合物粉料。
(3) 雾化焙烧法
将金属盐溶液经压缩空气由窄小的喷嘴喷出而雾 化成小液滴,雾化室温度较高,使金属盐小液 滴热解生成了超微粒子。 例如将硝酸镁和硝酸铝的混合溶液经此法可制成 镁、铝尖晶石,溶剂是水与甲醇的混合溶液, 粒径大小取决于盐的浓度和溶剂浓度。粒径为 亚微米级,它们由几十纳米的一次颗粒构成。
§ 2.2.3 水热法(高温水解法)
To Vacuum
Programmable furnace
E c
E // c
TEM Image of 0.4 nm SWNTs
Three possible structures
Alignment of Dye Molecules
Dipole moment along the channels
③结晶阶段 离子、分子或离子团在生长界面上的吸附、分解 与脱附;吸附物质在界面上的运动;结晶
三、水热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特色
水热法是一种在密闭容器内完成的湿化学方法, 与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等其它湿化学方法的 主要区别在于温度和压力。
水热法通常使用的温度在130~250℃之间,相应 的水蒸汽压是0.3~4 MPa。
水热条件下,水对反应的进行起重要的作用:
1)有时作为化学组分起化学反应
2)反应和重排的促进剂
3)起压力传递介质的作用
4)起溶剂的作用
5)提高物质的溶解度
二、经典的晶体生长理论
水热条件下晶体生长包括以下步骤:
①溶解阶段 原料在水热介质里溶解,以离子、分子团的形式 进入溶液; ②输运阶段 由于体系中存在十分有效的热对流以及溶解区和 生长区之间的浓度差,这些离子、分子成离子 团被输运到生长区;
(1)单相共沉淀:沉淀物为单一化合物或单相固溶体。 (2)混合物共沉淀:沉淀产物为混合物。 例如:用ZrOCl2· 20(氧氯化锆 )和Y2O3(氧化钇,化学 8H 纯)为原料来制备ZrO2—Y2O3的纳米粒子的过程如下:
Y2O3 用盐酸溶解得到YCl3 ,然后将ZrOCl2· 20和YCl3 配制成一定浓 8H 度的混合溶液,在其中加NH4OH后便有Zr(OH)4和Y(OH)3的沉淀粒 子缓慢形成。反应式如下:
溶胶—凝胶法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 溶胶的制备; 2. 溶胶—凝胶转化; 3. 凝胶干燥。
(1)溶胶的制备 有两种方法制备溶胶: 一、先将部分或全部组分用适当沉淀剂沉淀出来,经解 凝,使原来团聚的沉淀颗粒分散成原始颗粒。这种原 始颗粒的大小一般在溶胶体系中胶核的大小范围,因 而可制得溶胶。(如TiO2加酸溶解) 二、由同样的盐溶液出发,通过对沉淀过程的仔细控制, 使首先形成的颗粒不致团聚为大颗粒而沉淀,从而直 接得到胶体溶胶。 鉴别:颜色透明,没有絮状的不溶物
Se single helices are oriented along the nanochannels
Se8 rings are randomly distributed inside AlPO4-5 matrix
Fabrication of Ultra Small SWNTs
Fabricate ultra small SWNTs by pyrolyzing organic TPA molecules Mono-sized and well aligned
(2)雾化水解法
将一种盐的超微粒子,由惰性气体载入含有金属 醇盐的蒸气室,金属醇盐蒸气附着在超微粒的 表面,与水蒸气反应分解后形成氢氧化物微粒, 经焙烧后获得氧化物的超细微粒。
这种方法获得的微粒纯度高,分布窄,尺寸可控。 具体尺寸大小主要取决于盐的微粒大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例如高纯Al2O3微粒可采用此法制备: 具体过程是将载有氯化银超微粒(868一923K)的 氦气通过铝丁醇盐的蒸气,氦气流速为500— 2000 cm3/min,铝丁醇盐蒸气室的温度为395— 428K,醇盐蒸气压<=1133Pa。在蒸气室形成 以铝丁醇盐、氯化银和氦气组成饱和的混合气 体。经冷凝器冷却后获得了气态溶胶,在水分 解器中与水反应分解成勃母石或水铝石(亚微 米级的微粒)。经热处理可获得从Al2O3的超细 微粒。
一、水热法是在高压釜里的高温、高压反应环境中, 采用水作为反应介质,使得通常难溶或不溶的物质 溶解,在高压环境下制备纳米微粒的方法。
• 在高温高压的水热体系中,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有助于提高化合物在水热溶液中的溶解度。 例如:在高温、高压下一些氢氧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大于对应的氧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于是氢氧化 物溶入水中同时析出氧化物。
目前用水热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实际例子很多:
• 用碱式碳酸镍及氢氧化镍水热还原工艺可制备出最小粒 径为30 nm的镍粉。 • 锆粉通过水热氧化可得到粒径约为25nm的单斜氧化锆纳 米微粒,具体的反应条件是在100MPa压力下,温度为 523~973K。 • 金属Ti粉能溶解于H2O2 的碱性溶液生成Ti的过氧化物, 在不同的介质中进行水热处理,制备出不同晶型、9种形 状的TiO2纳米微粒。
I cos2
Dipole moment normal to the channels I 0.07sin2
1.0
Normalized Intensity
cos2 +0.07sin2
0.0 -90 -45 0 45
O
0.5
90
§ 2.2.4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基本原理是:
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经水解直接形成溶胶或经解凝形成 溶胶,然后使溶质聚合凝胶化,再将凝胶干燥、焙 烧去除有机成分,最后得到无机材料。
§2.2 液相法制备纳米微粒
• 液相法制备纳米微粒是将均相溶液通过各种途 径使溶质和溶剂分离,溶质形成一定形状和大 小的颗粒,得到所需粉末的前驱体,热解后得 到纳米微粒。Solution-based method
• 液相法优点: 设备简单、原料容易获得、纯度高、均匀 性好、化学组成控制准确。 液相法包括沉淀法,水解法,水热法,喷 雾法,乳液法,溶胶-凝胶法,自组织生长
• 金刚石粉末的合成
5ml CCl4 和过量的20g金属钠被放到50ml的高压釜中,质量比为Ni:Mn:Co = 70:25:5的Ni-Co合金作为催化剂。在700oC下反应48小时,然后的釜中冷却。 在还原反应开始时,高压釜中存在着高压,随着CCl4被Na还原,压强减少。 制得灰黑色粉末。
(A)TEM image (scale bar, 1 mm) (B) electron diffraction pattern (C) SEM image (scale bar, 60 mm)
混合物共沉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溶液中不同种 类的阳离子不能同时沉淀,怎么办? 各种离子沉淀的先后与溶液的pH值密切相关。
如图所示:Zr,Y,Mg,Ca的氯化物溶 入水形成溶液,随pH值的逐渐增大, 各种金属离子发生沉淀的pH值范围不 同。
§ 2.2.2 喷雾法
喷雾法是指溶液通过各种物理手段进行雾化获得 超微粒子的一种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 它的基本过程是溶液的制备、喷雾、干燥、收集 和热处理。
ZrOCl2 2NH 4OH H 2O Zr(OH ) 4 2NH 4Cl
YCl3 3NH 4OH Y (OH ) 3 3NH 4Cl
得到的氢氧化物共沉淀物经洗涤、脱水、煅烧可得到具 有很好的烧结活性的ZrO2(Y2O3)纳米微粒。
烧结时应注意粉体的团聚问题。 常用方法: 丁醇共沸蒸馏;乙醇洗涤;表面活性剂改性;冷 冻干燥;真空干燥。
Nanoporous AlPO4-5 Single Crystals
Nanoporous AlPO4-5 Single Cryst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