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化肥的地位和作用一、正确认识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近些年,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使一些人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模糊概念,影响了肥料科学的正常发展。
作为肥料方面的工作者,必须对化肥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因此,正确认识化肥的地位与作用,纠正有关化肥的错误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1、过低地估计了化肥的作用。
目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概念的提出,一些人会误认为化肥用量将减少,农业持续发展要靠有机肥料,实际上,这一看法是完全不正确的,由于化肥施用提供了大量农产品,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
世界上从1800年化肥的问世,并应用到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和化肥应用数量呈现正相关,这个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化肥的施用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开创了农业历史新纪元。
从化肥的贡献率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粮食增产中,55%来自化肥的作用。
我国化肥的投入和粮食的关系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国内外农化专家普遍认为,在其他生产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作物施用化肥可增加产量40%~60%。
2002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45263.7万吨,此时才略有赢余。
如果现在停止化肥的使用,那后果将不堪想象。
有人可能会说从国外进口粮食,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粮食总量为20000万吨左右,即使我国把这20000万吨粮食全买回来,也达不到因我国停止化肥的使用而减少的粮食损失(290 00多万吨),也就是说,还是满足不了我国人口对粮食的需要。
况且,我国进口粮食只要每增加2000万吨,即国际市场粮食总量的10%,国际粮食价格就会提高30-40%,可想而知,就目前我国的国力而言是行不通的。
从农业经济学考虑,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超过760公斤,农业不能算过关,200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5263.7万吨,按人口13.1亿计算,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34 5.5公斤,远远低于760公斤大关。
这个数字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在温饱水平之下的。
没有足够的粮食产量,就不会有足够的肉、蛋、奶数量,就不会有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可见,快速发展粮食生产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化肥恰是农业增产最有效、最迅速的措施。
化肥的投入既是必需的,也是有利的,否则,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将无法满足,肥料仍然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郑州举行的化肥引入中国100周年会议上,农业部肥料专家高祥照博士用“三个一半”形容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举足轻重地位。
他说:“化肥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农业产量、间接养活了全国一半人口、目前占农业生产物质投入的一半”。
因此可以说,没有化肥,就没有今天的丰衣足食,就没有今天的高楼大厦,也没有今天的市场繁荣和商品的琳琅满目;没有化肥,我们将饥寒交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著名的美国学者“绿色革命之父”勃劳格曾经告诫人们说:“就现有科学水平而言,农业化学产品的明智使用,尤其是化肥的使用,对满足世界53亿人口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农民如果立即停止使用化肥和农药,世界必将面临悲惨的末日。
这并非由于化学产品的毒害所致,而是由于饥寒所造成。
2、过高的估计了化肥的污染化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也决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具有值得人们充分重视的另一个侧面。
化肥在给我们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这些年也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污染现象。
但化肥究竟能有多大污染?能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呢?这些问题需要客观认真地进行分析。
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最引人注目的是蔬菜水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
主要表现在作物吸收氮肥后形成硝酸盐,进一步转化成亚硝酸盐,高量的亚硝酸盐是导致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原因是一般蔬菜(尤其叶菜类)主要食用茎叶,从施肥到食用的时间间隔较短,作物吸收的氮还没有及时转化成蛋白质,多处在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水平上,亚硝酸盐可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失去带氧能力,导致患者出现缺氧症状,严重时甚至可使人窒息死亡。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同时还具有致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人类患癌症的几率。
目前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部分地区,蔬菜、水果中硝酸盐含量的超标问题较为突出,如北京市蔬菜中硝酸盐的超标率达40%以上。
但大量试验证明,蔬菜施肥后15-20天收获,亚硝酸盐含量会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对人的健康不会构成威胁。
因此,调整收获日期是控制氮肥对蔬菜污染的有效途径。
谷物类(水稻、小麦等)作物主要食用果实,从施肥到食用持续时间较长,此时,亚硝酸盐已经转化成蛋白质,因此不存在NO2-的污染。
化肥的污染还表现在环境方面上:主要表现在高量的化肥施用土壤后,因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携带化肥进入江河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众所周知,我国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十分严重,有些水体中氮、磷的含量超过规定标准几倍甚至更多,大多数湖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有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因素中由施肥不当所导致的富营养化占40%左右。
无庸置疑,超出环境容量的高量氮、磷肥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我国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在环境允许范围内,施用化肥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欧美国家的普遍做法不是停止施用化肥,而是制定国家和地方法规,将化肥和有机肥限制在环境安全容量范围内(部分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化肥施用的安全上限为225kg/hm 2),同时,广泛采取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各种措施,将肥料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限度。
因此,采取合理的施肥技术和施肥水平,化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非顽症,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中最令人关注的是N2O与全球气候变暖。
在氧化还原交替状态下,土壤中的硝态氮能被还原为N2O,但N2O的排放量与氮肥施用量、温度、土壤水分状况等密切相关。
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虽然不高,但损失的氮素中有多少以N2O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还是未知数。
目前我国还没有人对N2O排放量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作十分深入系统虽然的研究。
过早地下结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3.过分夸大有机肥的施用效果鉴于以上的错误认识,国内一些人,尤其是那些有机肥生产厂家极力排斥化肥,推崇有机肥,把施用有机肥当成了解决问题的法宝,并大做文章,大搞宣传。
从本质上讲,化肥和有机肥提供的养分是一致的。
有机肥也存在污染的问题,如病菌,有害虫卵等。
如果有机肥施用不当,不仅会影响作物的生产和品质,还会使作物易受病虫害的危害,也会造成环境的再次污染。
这些污染如果解决不了,其危害程度绝不低于化肥的污染。
在欧洲引起环境污染的不是化肥,而是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的养分是速效的,可以按照作物的需要准确投入,投入量只要满足作物需要就可以了,污染比较容易控制,而有机肥料的养分释放难以控制,也难以按作物需要投入,对其污染的防治就更加困难。
另外,有机农业难以达到常规农业生产体系的作物产量,英国进行了10年的研究表明,同常规生产相比,有机农业体系将减产30-40%。
由于产品价格较高,故经济效益较好。
但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并不排斥小规模的有机农业生产,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要,但从全国的战略角度讲,走有机农业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化肥还可以促进了更多有机肥生产,增施化肥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也增加了秸秆。
粮食和秸秆的增多,使饲料、燃料、肥料的紧张状况得到缓和,也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副食品需求,也增加了有机肥返田的肥源。
从能量观点来看:1g N(氮)约增产生物产量24g,每克生物能为4.2kcal,即lg N能转换生物能量100.8kcal。
但合成1g化肥N的耗能仅24kcal,增加了3倍多。
可见化肥是利用太阳能,增加生物能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我国也不宜走“低投入持续农业”的路子,以牺牲产量来保护环境在我国是行不通的。
我们必须树立起科学施肥的观念,努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形成有机、无机肥料合理配合使用的格局,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4.施用化肥必然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的误区关于有机食品的宣传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天然”、“有机”就是好的。
实际上,世界上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的品质差异,即使世界有机食品协会和负责的有机食品商也从未宣称有机食品高于常规食品。
而合理施用化肥可提高作物品质是公认的。
但过量的不合理施肥的确会造成了农产品品质下降,这是致使人们错误的认为施用化肥必然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的根本原因。
例如过量施用氮肥,在使禾本科作物籽粒含氮量及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同时,也将导致氨基酸含量比例发生变化,使其营养品质下降。
过量施用磷肥将对蔬菜、水果中的有机酸、维生素C等成分的含量以及果实的大小、着色、形状、香味等带来一系列影响,同时,磷肥中的副产品还可能对农产品带来污染。
大量的研究表明,合理施肥不但不会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还可以明显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例如,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就是化肥,但其品质却很好,这就是化肥能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最有力证据。
因此,农作物品质下降与肥料施用不合理有关,而与肥料本身无关。
说化肥会降低产品品质,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纵观现有研究结果,可将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归纳为:(1)养分缺乏时,合理施肥可增产和改善品质(增产增质)(2)养分适宜时,施肥可使作物高产并保持或改善品质(高产优质)(3)施肥使养分超过最佳范围,作物可能高产但会降低品质(高产低质)(4)过量偏施某种养分达毒害范围,作物减产同时明显降低品质(低产劣质)5.施用化肥必然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的误区土壤肥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
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是农业可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关于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的问题,曾有许多矛盾的观点,甚至还有些人极端地认为只有有机肥才能培肥土壤,而化肥会使土壤肥力下降。
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如何看待呢?国内外10年以上的长期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施用化肥会对土壤肥力产生积极影响。
所谓土壤肥力说到底,就是在不施肥的条件下,土壤的生产能力。
人们在评价土壤肥力时往往忽略了空白产量(不施肥条件下的产量)逐年提高的事实,其实,这是土壤肥力提高的最有力证据。
从大量的试验角度看,化肥能够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据不同地区30个连续施肥5一10年的定位试验,在不施或少施有机肥的情况下,其结果:(1)每季亩施磷肥(P2O5)3一5公斤,土壤有效磷含量比试验前增加40%一90%;而不施磷肥则下降23%一54%。
(2)施钾肥(K2O)5一10公斤,土壤有效钾比试验前平均增加20%左右。
(3)NP(氮磷)或NPK(氮磷钾)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降幅度很小,影响不大。
这说明增施NP或NPK化肥不会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还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事实上,很难找到一篇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说明化肥造成了土壤肥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