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
注意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①分( fè )外妖娆( ) n ráo ②逊( xù ) n ③成吉思汗( há ) n
④数( shǔ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 zhāo )
朗读要求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 奏。
朗读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领袖风采
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 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 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 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 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 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 世。
练习:
1《沁园春 雪》这首写于1936年2月,其中 “沁园春” 是( ),“雪” 是( )。词的上一 节又称( ),词的下一节又称( )。 2 这首词上阕描写( ), 下阕评论千秋历史,赞颂( )。 3 这首词的上阕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 写到的景物有( )( )( )( ) 展开 想象写景的句子是 ( ) 4 下阕评古论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提到的历史人物有( )( )( ) ( )( )。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 )
颂今 评史 过渡 评论历史人物,赞美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议论、抒情)
小结:
本词咏雪言志,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 爱、表达了作者的伟大抱负。 这首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 气势豪迈,论史——上下千年、气雄万古。 作者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热情赞 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革 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 感,鼓舞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qìn
学 习 目 标
1、朗读这首词,感悟诗歌 内容。
2、了解写景、议论、抒情 的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 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 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称长短句。一首词 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可以唱,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 词谱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如梦 令》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 在词牌后面。
“惜”字包含惋惜之情, 又有批判之意,既肯定了他 们的历史功绩,又委婉批评 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 治”。
8、本词的主旨句是哪几句? 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坚定的自信 和伟大的抱负。
上阕
降雪冰冻 地区之广
(描写)
千里万里 冰封雪飘
寒冷程 度之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山峦的绵延起伏,又写出奋飞、竞 争的精神面貌。
4、为什么上阕后三句不属于 “望” 的范围?从哪个字看出?
从“须”可以看出这是 想象雪后初晴的美景。
互文、 夸张。
比喻、 拟人、 对偶。
5、上阕所写的景色可用词中 哪一句话概括?
江山如此多娇
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 壮丽河山的热情赞美。
6、可见“江山如此多娇”一 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总结上文)
那么启下的句子是?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派张骞出使西 域,开拓、巩 固边防
4325
4326
4327
7、诗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体现在 哪个字上?这个字领起以下七个句 子,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请按照下面各题的题意填空:
1、诗人由积雪覆盖的群山和丘林,联想到
( 银蛇 、蜡象 )。
2、诗人在大雪纷飞中,联想到天晴后 ( 红日与白雪相映照 )的景象。 3、诗人由历代帝王,联想到今天的 ( 人民大众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 解?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
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
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能否概括 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 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 评论古今英雄
2、总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 写出北国雪景的特点是怎样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 色世界。
3、还分写了哪些景物?哪个字起总 领作用?
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望”字总领下文,至 “欲与天公试比高”。
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 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 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 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诗 的主旨所在。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沁 园 春 雪 .
(男领) 北国风光, (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 —— , 拉长 万 里 雪 飘。 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慢 顿失滔滔。 (女) 山 舞银蛇, 原 驰蜡象, 高昂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 慢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 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 “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 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 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 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 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 情满怀,写下此词。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 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10月7日,毛书此词回 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 时。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齐 江山如此多娇, 男 女
男
齐 女领 齐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低沉 惜 秦始皇汉武, 略输文采, 慢 唐宗宋祖, 慢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低、慢 俱 往矣, —— 慢、拉长 ——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 高昂、坚定 一字一顿
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2、总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写出北国雪景的特点是怎样的? 3、还分写了哪些景物?哪个字起总领作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上阕后三句不属于“望” 的范围?从哪个字看出? 5、上阕所写的景色可用词中哪一句话概括?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感情? 6、可见“江山如此多娇”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那么启下的 句子是? 7、诗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体现在哪个字上?这个字领起以下七个 句子,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8、本词的主旨句是哪几句?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问题1: 从雪入题,写了雪中的哪些景物 ?
长城 黄河 群山 高原
问题2: 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联想到晴天雪景
问题3: 上下阕是如何过渡连贯起来的?
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
问题4: 最能表现中心的是哪一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虚写
“分外”透出对祖国美丽风光的赞美与热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拓展:
(1)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
滔。”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 辞方法是什么?
先总写,后分写
“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 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
望
对偶 夸张
长城--惟余 大河--顿失 山--舞—银 原--驰—蜡
静态 动态
对偶 比喻
须
比喻 拟人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总
分
(抒情)
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 实 虚 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 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 乐观精神
江山多娇 下 英雄折腰
阕
秦皇汉武 略输 唐宗宋祖 稍逊 成吉思汗 只识
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陪衬)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一静一动,动静相衬, 万里雪飘。 静穆之中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一个“顿”字,写出了变化之速, 寒威之烈。照应“千里冰封”。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互文、 夸张。
比喻、 拟人、 对偶。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一静一动,动静相衬, 万里雪飘。 静穆之中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一个“顿”字,写出了变化之速, 寒威之烈。照应“千里冰封”。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