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密度电法工作报告

高密度电法工作报告

****高速公路西段K275(原K101)滑坡工程地质物探报告2011年9月目录1、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工程概况 (1)2.1、第四系地层 (2)2.2、燕山期中粗粒(混合)花岗岩 (2)3、工作目的与任务解释 (2)4、探测对象地球物理前提分析 (3)5、探测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4)6、剖面布置及完成工作量统计 (4)7、探测原理及数据处理解释 (6)7.1、探测原理 (6)7.2、质量评价 (7)7.3、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7)8、纵剖面解释 (8)8.1、II-II剖面解释 (8)8.2、III-III剖面解释 (8)8.3、IV- IV剖面解释 (11)8.4、V- V剖面解释 (13)8.5、加I剖面解释 (13)9、横剖面解释 (16)9.1、横剖面1-1解释 (16)9.2、横剖面2-2解释 (17)9.3、横剖面3-3解释 (18)9.4、横剖面4-4解释 (19)10、综合电法层析成像剖面解释 (19)11、截水隧洞纵剖面解释 (22)11.1、隧洞SD3-4剖面解释 (22)11.2、隧洞SD4-5剖面解释 (23)11.3、隧洞SD2-5剖面解释 (24)11.4、隧洞SD5-6剖面解释 (25)11.5、隧洞综合地质解释 (26)1、工程概况****区域为华夏陆台多轮回造山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

侏罗纪燕山期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本地区现代地貌的轮廓。

在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使汕尾地区表现为断裂隆起和多处塌陷,产生了侵蚀剥削和堆积,北部上升,南部下降。

以后的新构造运动继续抬高,使花岗岩逐步暴露地表,形成广阔的花岗岩山地,丘陵及台地。

工区为粤东沿海平原丘陵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1.8℃,年平均降雨量为1828mm,并常受台风侵袭。

常年的日照和雨水侵袭,加速了表面岩石的风化,致使路线所经地区地质情况复杂。

平原地区一般为中粗砂表面厚度不等的淤质泥土,地下水位较高,软土地基较多;而丘陵区地形复杂,横坡较陡,起伏甚大,一般为强风化的页岩和花岗岩,林木植被茂密,交通发达。

工区交通位置图见下图1所示。

图1 工区位置分布图该段公路近东西走向,滑坡路段位于粤东海丰县境峨埠至鲘门的低山丘陵地带,属构造剥蚀地貌类型。

后山体的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滑坡平缓开阔,呈南陡(60~70°)北缓(15~20°)舒缓地形,山顶海拔200~250m,坡缘海拔30~35m。

由南向北滑坡体呈半圆状,坡面发育有一条走向近南北的冲沟,将山坡分成东西两个地貌单元,东段滑坡体自然坡上部为一陡坎,起始高程约130~135m,坡度为60~70°,中部稍缓坡度为30~35°,下部10~15°,西段滑坡体自然坡上部为40~50°,中部25~30°,下部15~20°。

滑坡处于圆墩河右岸”S”型山体的前部。

线路切挖滑坡的中前部,左侧形成高约40余米的堑坡,堑顶中部最高海拔约77m。

该区地层结构主要以第四系坡(洪)积块石土、粉质粘土、残积土以及燕山期中粗花岗岩(混合岩)组成,沿上而下岩土结构分述如下。

2.1、第四系地层①崩坡(洪)积块石土:灰、桔黄色,块石成分为微火山化火山碎屑砂岩,分选差,次圆棱状,块碎石中的充填物为粉质粘土,呈可塑~软塑状,3m~10m厚,结构松散。

②崩坡积粉质粘土:浅桔红色,含20%~30%碎石,碎石成分以砂岩为主,土体密实,呈可塑~软塑状,0.8m~15m厚,为第一隔水层。

③崩坡积块石土:浅灰等色,由微风化砂岩块石及粉质粘土组成,块石尖棱状,粒径为20mm~400mm,5.3m~11m厚,最后达15.7m,是本坡的第二透水层。

④残积土:浅红、灰白等色,由混合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岩石矿物大部分变异,长石高岭土化,仅石英砂粒保存。

岩石已风化呈土状,受下伏基底花岗岩产状的控制,厚度及分布变化较大,是本边的第二隔水层。

2.2、燕山期中粗粒(混合)花岗岩①强风化带:灰白、紫红、褐黑等色,斜长石高岭土化,岩石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厚度分布随岩体的构造及地下水分布等特征而变化较大。

②微中风化带:浅灰、肉红、灰黄等色,石英脉及构造裂隙发育。

2、工作目的与任务滑坡灾害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活着分散地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发育分布规律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条件控制,而降雨则是滑坡发生和加剧的诱发因素。

我国南部山区地形陡峻,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繁发生,是道路施工和运营的重大安全隐患。

对作为串联系统的交通干线而言,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危害极大,一处断道,全线瘫痪。

高等级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建设施工活动会使道路沿线地质结构发生破坏,可能诱发滑坡或导致古滑坡复活,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滑坡堆积物质又极易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源。

在公路运营过程中,需要对道路沿线的边坡、滑坡、泥石流等训于监测,并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以策安全。

评价滑坡的危险性要求解决的问题涉及斜坡构造、成分、状态、性质、各个岩层的产状、厚度、地下水含量及动态。

此外,还与该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质情况、人类活动及滑坡发展历史等资料有关。

上述问题的解决都是研究斜坡稳定性的基础工作。

本次对****高速公路K275滑坡段地质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该区富水区域及分布特征,查明这一滑坡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

通过对该区的勘察,检测区域内的断层、滑坡侧界及低阻含水带,为该滑坡的排水隧洞设计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3、探测对象地球物理前提分析通常,滑坡的产生和发展与地下水活动及降雨、地表水下渗等关系最为密切。

地下水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滑坡体的容重,降低滑坡体中滑动带的抗剪强度等。

由于水的作用,滑坡体内的岩石物性与未被破坏前的岩石不同。

地下水的埋深及其运动特征对所有类型的滑坡都有较大影响,这类地下水指的是土壤水、层间水及尖灭于斜坡的裂隙水。

地球物理勘探的任务是研究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的作用,即确定地下水的埋深、产状和划分稳定、不稳定的隔水层。

地下水的活动是产生滑坡的诱发因素。

当降水渗入土层或岩层时,在浮土与基岩界面或岩石中间的界面上,往往形成一种易于滑动的泥化层,日积月累,特别是在大雨后就容易形成滑坡。

由于水的导电性较强,而围岩电阻率都较高,运用电阻率法能很轻松地找到地下电阻率的分界面。

通常情况下,低电阻率异常体代表着含水层的存在,而高阻体则表示该区域由于岩石孔隙度很小,含水量少。

因此,通过这种地电性质,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利用电阻率方法来找到富水区域或岩性分界面。

这一特性构成了我们此次对****高速公路k275段滑坡工程物探的地球物理前提。

4、探测依据的标准和规范本次对****高速公路k275滑坡段地质勘察工作电法勘探项目实施依据,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及现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1.《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2.《城市勘察物探规范》(CJJ7-85);3.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09);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153-95))。

5、剖面布置及完成工作量统计本次勘察的物探工作根据滑坡病害调查的勘测范围和目的要求,在滑坡体上布置了5条纵剖面、4条横剖面及4条截水隧洞纵剖面(图2),合计测线3625延米,有效测点734个。

超高密度Flash RES 64多通道、超高密度地面/井地/井井直流电法勘探系统采用非常规的电法数据采集模式,即全自动、全组合的数据采集方式,使得同样电极数的情况下,采集的数据将超过常规方法40倍以上。

为获得高质量的数据,本次勘测选取了5m的密集测深点距布极,具体见下图2所示。

56、探测原理及数据处理解释7.1、探测原理超高密度电法是综合物探方法中岩体边坡灾害调查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以岩、土体的导电性差异为物理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建立的地下稳定电流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超高密度电法和常规电法一样,通过A、B电极向地下供电流I,在M、N 极间测量电位差△V,从而可求得该点(M、N的中点)的视电阻率ρ=K·△V/I,K为装置系数,工作原理见图3。

超高密度电法兼具剖面法与电测深法的效果,并具有点距小、数据采集密度大的特点,它彻底地抛弃了视电阻率的概念,将所测得的大量数据利用现代的反演技术直接反演成真电阻率剖面图,此图可直接用于地下岩土分布的分析和解释,能直接反映岩体裂缝的位置和走向,超高密度电法测量的二维地电断面能较直观的反映不同性质岩、土体的界限、密实度、含水情况及异常体的位置、埋深等地质信息。

在各种长期的地质作用及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土体会出现开裂、变形、相对位移等病害,从完整基岩到风化破碎到含水,电阻率呈降低趋势,通过了解电阻率变化的特征可以判断岩土体的相对破碎程度以及软弱层的位置、含水程度等,从而确定边坡灾害的周界、推断滑动面等滑坡要素。

因而根据方法特点和勘察经验认为:采用FlashRES64多通道勘测,从理论上说是有效的、可行的。

且超高密度电法智能化程度高,打破了常规电法超高密度直流电法勘探系统对边坡灾害进行勘探中数据采集方式的限制,而采用自由无限制的任何四极的组合方式来采集数据,正是基于这种超高密度方法可采集到几十倍于常规电法数据采集方式采集不到的数据,结合使用该公司非常先进独有的国际领先的数据处理软件—2.5维反演软件,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微机处理,改变了电阻率法勘探的传统工作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结合地质挖探等资料能更客观地定性和半定量地对岩土体灾害的位置及其发育程度做出判定,以满足勘察的需要。

7.2、质量评价如图4所示,超高密度电法野外数据信息采集量大,一次性布极,大大减少了数据采集的人为误差。

超高密度电法层析成像技术自动化程度高,经数字滤波和人工经验修正后,可消除各种人为的测量误差,使其所探测的调查对象更加形象直观,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的处理程序更加合理,更加实际,大大减少了解释的多解性。

对本次观测数据经处理软件的多次地形改正和反演满足了勘测技术要求,保证了所需达到的探测精度。

同时,全部勘测工作严格按照物探规范的要求进行,并采用GPS进行剖面定位,保证了原始数据的真实可靠,在7.3、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Flash RES 64多通道超高密度地面/井地/井井直流电法勘探系统的数据处理是利用该套仪器专门配置的处理软件FlashRES64S.EXE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的输出为Surfer能够直接调用的.grd格式的文件,再用Surfer绘制的该剖面的真电阻率剖面图,最后利用该真电阻率剖面图结合地质及其它物探方法的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