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类活用1.现代汉语语法习惯:(1)主语和宾语必须由名词或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2)只有动词可以带宾语,名词和形容词不可以带宾语.(3)一个句子中常常至少有一个动词2.名词作状语:当一个名词位于动词前且不作主语其作状语3.名词作动词:(1)句子中没有动词(2)名词带宾语4.动词作名词:当动词充当主语或宾语时,活用为名词5.形容词作名词:当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时,活用为名词6.形容词作动词:当形容词带宾语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1)……者……也(2)非……(3)则、皆、乃、即注意:翻译时添加“是”2.倒装句:(1)主谓倒装(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③“之”“是”作为提宾标志(3)定语后置(定语应放在中心语前)①者②之③之…者(4)状语后置(状语应放在主谓间)3.被动句(看主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①单用:于、为、见②双用 <1>为…所,为所 <2>见…于…<3>受…于…4.省略句5.疑问句①有疑而问②无疑而问ⅰ设问语法作用不同ⅱ反问三.文言翻译 1.总则:字字落实,句句翻译2.每一个字都翻译,尽量翻译成两个字3.注意语序,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如疑问句不丢符号4.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四.使动客观行为执行者宾语意动主观行为执行者主语名词意动:把…当作形容词意动:认为…或对…感到五.所+动词(名词性):动词+…人或地方六.文言文 1.实词(代入文中句子)2.虚词(意思、词性)3.性格概括题4.内容分析(回归原文)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官职错位②逻辑错误|因而、因此、并且(不可强加逻辑关系)③个别词语理解等1、分析意象的内涵与作用①意象本身有何特点②句子具体的语言环境③联系作者与背景2、意象作用(物象作用)①意象本身的意思②抒发了什么情感②创造了什么意境④结构上或线索或贯穿全诗,或统领全诗人象作用内在:人物性格品行—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正面描写从他人评价、描述--侧面描写外在:人物外貌、身份、地位处境3、概括形象:内在外在…的人概括形象特点:内在(精神)2或4个字4.赏析某一词语,炼字①词语意思②词语有无特殊性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对象怎样④抒发了诗人…的情景⑤创设了…的意境5.分析某一词语的作用①词语意思②词语有无特殊性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对象怎样④抒发了诗人…的情景⑤创设了…的意境⑥结构上统领全诗或贯穿全诗6.说明某一词语的具体内容①如果是全篇,要注意格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②表述要有层次性(由分到总)7.比较两个字的表达效果①是否矛盾(分别针对不同对象而言)②比较异同(找出不同点,针对不同点说好处,兼顾另一个不同)8.理解诗歌情感①.注释②.诗歌的意象或词语③.题材④ .作者处境9.诗歌的手法(江苏高考与借代情有独钟)①修辞手法:借代……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作用:渲染气氛,激发兴趣,生动形象的突出本体怎样)②描写手法:虚写……③抒情方法10.诗歌的句子结构作用ⅰ.起句(景起或事起)①点题②奠定某种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③点明某种情感或情绪④统领全诗⑤引出下文什么内容ⅱ.承句①承接上文什么内容②为下文什么内容做铺垫或蓄势ⅲ.转句①另辟新境②有景到人 +具体内容③由景到情④由事到理ⅳ.合句①呼应诗题,或首尾呼应,或呼应前面某一联②以写景结尾: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某种意境或余味无穷,激发读者想象,丰富诗歌内容【总结:如分析句子结构,必须加上内容部分①何手法②对象怎样③意境④何情感⑤结构】高一语文要点整理三---现代文一.艺术手法.②.拟人 不可以转化为明喻 ③.借喻与借代乙借喻可以转化为明喻 借代不可④.反问设问区别 作用不同2).描写方法(1)写人①正面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神态、细节描写②侧面.环境、他人(2)描写物.①虚实结合(虚景<过去、将来、想象> 实景<眼前>)②虚写或想象③动静结合<1>有声、无声 <2>动态、静态④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上下结合⑤视听结合⑥多角度(视、听、嗅、触、味)3).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1>景物①寓情于景②情景交融③以乐写哀,以哀写乐④借景抒情<2>物(植物、景物)①托物言志②借物抒怀③借物喻人<3>古(古人、古事、古迹)①借古讽今(劝导)②借古非今(指责)③借故抒情④借故抒怀⑤用典二.赏析语段 1.手法2.语段内容 对象+怎么样3.情感三.分析语段的表达特色1.选取语段的哪些意象2.手法3.句式上①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语势强烈有错落有致②长句与短句相结合既句式严密有节奏明快4.语言上生动形象准确或平实自然或幽默风趣5.语段内容对象+怎么样6.情感四.1.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①标题的词典意②标题有无象征、比喻、双关③联系文章内容的具体语段④联系文章主要人物⑤联系文章主旨2.探究标题作用(1)内容①揭示点明文章中的主要事件或主要内容②突出人物怎么样(性格、品行)③表现怎样的主旨(4方面)(2)结构①或新颖或形象生动或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是文章的线索(串联材料,是文章层次井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③突出或揭示文章主旨五.主旨①人物的性格品质②文章赞美了什么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六.作用(1)内容①有无手法②段落内容(主语怎样、人物怎样)③表达何情感(2)结构七.次要人物的作用.(1)次要本身①手法②次要人物的性格特点(2)联系其他①与主要人物人物刻画上②与情节结构情节发展上③与环境环境表达上④与主旨表达主旨表达上八.小说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旨)2.小说的情节特点:③+⑤+②(1)一般特点①曲折生动(一波三折)好处作用1、层层铺垫,推动情节发展2、引人入胜,增强戏剧性,可读性②伏笔照应伏笔:三言两语,比较隐蔽,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不突兀铺垫:浓墨重彩,着眼于下文所写内容造势好处:伏笔:使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是情节连贯,结构紧凑铺垫:为下文蓄势或制造悬念首尾呼应:使结构紧密完整③矛盾冲突好处:突出人物的何种性格与心理(2)特殊的开头与结尾①开头:倒叙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出乎意料的结局1.使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与前文相照应,又使人觉得在意料之中③大团圆结局:给人以愉悦之感,寄托了对美好向往与追求④令人悲伤的结局:①使人回味,引人思考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⑤戛然而止的结局:①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3)中间部分①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事件作补充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或严密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位,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扣住文本内容3.分析小说的线索结构上:①贯穿全文,串联材料使情节集中紧凑②使文章层次井然结构清晰③呼应题目或点明题目内容上:①创设了某种氛围或交待了某种背景②是……的象征或象征了什么内容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④突出了人物怎样性格情感⑤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九.手法①修辞手法②描写方法③抒情方法④语言句式特点 1.用词准确生动2 .句式或整散结合或长短结合或句式短小(节奏明快,富有力度)⑤从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划线部分(……)的特点【即概括内容】1.叙写方式:倒叙、插叙、补叙2.线索3.安排顺序:或由景到人、由点到面、欲扬先抑4.一波三折5.首尾照应6.结尾特殊(欧·亨利)十一.分析句子的含意(意蕴)意思;道理1.研究句子,看有无修辞手法,若有扼要说明2.看句子中有哪些关键词语3.依照次序,分别解说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4.总体叙述句子内容(主语怎么样或表达了作者感情态度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交代了怎样的写作目的)十二.探究全文意蕴整体上主旨(蕴含道理)局部上哪些人、哪些物(动物)告诉我们何道理做了何事十三.情感取向:赞美或厌弃高一语文要点整理四---语法一.现代汉语语法习惯:(1)主语和宾语必须由名词或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2)只有动词可以带宾语,名词和形容词不可以带宾语.(3)一个句子中常常至少有一个动词二. 句子成分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中国人民‖志气高。
他‖是我们的榜样。
例: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树叶‖黄了。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什么叫做信息? 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能做主语的一般都能做宾语)【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例: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动作的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补语】: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
例:他坐〈在桌子旁〉。
他写的字不是比原来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独立成分】: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的推测、估计、评估、注释、补充、惊讶、感叹、模拟等语气。
例: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十分明显,我们仍需努力。
(插入语) 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秋色。
(叹词) 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拟声词)【插入语】 ①在句中引起对方注意的:你看、你听、你想想、大家看看、请看……②表示对情况推测的:据我看、看样子、看起来、说不定……③表示信息的来源,说法的依据,或表示对某件事的分析:据说、相传、一般说来……④表示强调、包括、举例、解释或在句子开头起关联作用的:尤其是…… 、包括…… 、例如、这就是、首先、总而言之……例:所有报纸,包括《人民日报》,都应重视这个问题。
(插入语前后一般要有逗号。
)2.主谓宾:主干 定状补:枝叶 表情达意的重点3.单句:有一套主谓宾 复句:有几套主谓宾判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重复句)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
(单句)4.典例:我们(伟大的)人民【正在豪情满怀地】建设(一个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