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课件:区域地理 第15讲《中国的气候》

2014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课件:区域地理 第15讲《中国的气候》


【读图技巧】区域气候统计图(曲线、柱状图)的判读
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是区域地理中气候部分的重 要考点,形式变化多样。在进行解读分析时,可从三个方面进 行突破: 1.确定纵坐标和横坐标表示内容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 一般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分别表示气温高低和降水量多少, 并能描述出不同季节的雨热状况。一般柱状图表示降水量,曲
②降水
年际 变化大 _____
冬季风 影响,寒冷干燥;夏季 (2)成因:我国冬季受寒冷的_______
夏季风 影响,炎热多雨。 受来自海洋的_______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阴山 —c:贺兰山—d:巴颜喀拉山— a:大兴安岭—b:_____ 冈底斯山 。 e:_________
2.特征之二——雨热同期
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
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
(2)夏季: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
然小于南方,但昼长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 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2.我国夏季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哪里?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 成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 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②沙漠广布,升温快;③空气干 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3.漠河成为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处原因有哪些?
线表示气温。但也会有特例,如下面2009年浙江文综第4、5题
图,要引起我们重视,细心审题。
2.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1)读数值:气温变化曲线图中主要看气温极大值和极小值
的数值大小及其所在的月份;降水柱状图中主要看降水最大值 和最小值的数值大小及其所在的月份。 (2)析变化:根据曲线的斜率大小判读出气温的季节变化幅 度大小,常用气温的年较差来表示,如北京气温年较差较大;
5.大兴安岭是我国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①400 mm年等降水量线;②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 线;③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④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 的分界线;⑤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⑥农耕区与 牧区的分界线。
6.寒潮有哪些危害?防御寒潮的措施有哪些? (1)危害:降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 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造成通信和输电线 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2)防御措施: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出海的船只及时进港避风等。
2.结合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分析我国气温年较差的地区分
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答案: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因为冬季我国气温南高
北低,南北气温相差较大;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故 气温年较差从南向北越来越大。
1.气温分布特点 南北温差大 ,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1)冬季:___________ 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小。 (2)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_________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的东部、北部 和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东北 、_____ 华北 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 _____ 高原东南部
半干旱 地区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 C—_______ 内蒙古高原 西部和青藏高原西 新疆大部、___________ D—干旱地区 北部
3.我国东部雨带移动规律
E高原山地气候
5.说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比较拉萨与北京夏季风 的来源。
答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是以夏季风影响来划分的,受
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显著的地区 为非季风区。拉萨位于我国西南部,夏季风主要来自印度洋; 北京位于我国东部,夏季风主要来自太平洋。
6.分析我国的冬、夏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活动
2.运用资料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分析其对我国农业发展
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3.理解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评价我国气象 灾害发生的背景与影响。
一、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1.说出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分析影响我国不同地区温度差异的 主要自然因素。 答案:依据:活动积温。 影响因素:纬度,地势,白昼时间长短,冬、夏季风。
3.说出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分析东北地区东部、北部成为湿
润地区的原因。
答案:划分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原因: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较弱;东侧距海近,受 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4.联系雨带的推移规律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和伏旱是怎 样形成的。 答案:梅雨:每年春末夏初,雨带推移到江淮地区,此时冷暖 气团势均力敌,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在此停留时间较长,形成
异常时,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活动异常时,易产生水旱灾害。 7.分析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对我国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有利: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 到合适的生长区;农作物及动植物资源丰富,利于发展多种经 营。 不利:存在大面积的高原、干旱气候区,制约农业经济的均衡
发展。
四、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冬季 和初春的大范围的强冷空 1.寒潮:发生在每年的秋末、_____ 气活动,西藏、云贵地区受其影响较小。 夏秋 季节的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 2.台风:发生在每年的_____ 东南沿海 。 _________ 3.旱涝灾害: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什么? (1)冬季: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 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
(3)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气候类型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 气候 C_________ 温带大陆性 气候 D___________ 分布区 云南 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 _____ 省南部 秦岭—淮河 以南 ___________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地区 _________
【典例】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甲、乙两地多 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 )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选C。结合材料信息“我国”“29°N附近”,联系我
国地图明确区域位置,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 江中下游平原。观察图例,对比气温曲线,甲地年平均气温较 乙地高,降水较乙地多。甲地冬季气温高于0℃,降水较多, 可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夏季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结 合位置,可判断为高原山地气候。
2.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 温度带 A B 热带 亚热带 分 布
雷州 半岛、_____ 海南 岛、台湾岛 西双版纳、_____ 南部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丘陵 华北 平原、山东半岛、辽东半岛、_____ 黄土 _____ 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内蒙古 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准 _______ 噶尔盆地、东北平原 大兴安岭 北段 _________ 青藏高原 、横断山区北部 _________
C
D E F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高原气候区
二、降水分布和干湿地区
1.降水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 东南沿 海
海陆位置 南多北少
(2)时间分布。
①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②年际变化大:主要受夏季风势力强弱和进退早晚的影响。
2.干湿地区的分布
干湿区
湿润地区 A—_________ B—半湿润地区
高温 期与_____ 多雨 期一致, (1)主要表现:除高原、高山外,_____ 水热配合好。 (2)成因:夏季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得到的太阳光 照多,气温高,同时夏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3.特征之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度带 和干湿地区。 (1)表现:我国有多种多样的_______
地形 复 (2)成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_____ 杂多样。
(1)纬度高,日照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2)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严寒。
4.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有哪些? ①一月份月均温0℃等温线大致通过;②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
界线;③河流有结冰期与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④800 mm年等降
水量线大致通过;⑤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⑥水田
与旱地的分界线;⑦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梅雨天气。伏旱:7、8月份,雨带推移至华北和东北地区,长
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干 热少雨的伏旱天气。
三、我国的气候特征
1.特征之一——季风气候显著 (1)主要表现。 气温年较差 大。 ①气温:冬季寒冷,夏季炎热,___________ 夏季 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_____
结合柱状图的高低特点分析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如北京降
水的季节变化较大。 (3)找原因: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气温特点形成的原因,可主 要从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结合影响 因素分析降水特点形成的原因,可主要从纬度、海陆分布、地
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3.确定雨热的搭配情况,并能分析区域差异 (1)可根据气温和降水高低值出现月份的特点,分析出雨热 的配置情况,如雨热同期(如北京),雨热不同期(如罗马), 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等。 (2)一般从数值大小、变化趋势两方面分析区域差异,并从 各自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第15讲 中国的气候
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 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4.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比及其影响。 5.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掌握我国气温及降水的分布特点,结合气温或年降水量分布
图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