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新课标I)文科综合地理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陈禄春第Ⅰ卷本卷共11小题。
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径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B. 夏至日P>0C. 全年日P<1D. 冬至日P>1解析:本组题考查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地球运动的知识。
第1题考查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特点。
总的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青藏高原最丰富,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其次是西北地区,东部季风区较少。
第2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
关键词是“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大量的高塔建立,给高空飞行的鸟儿产生误撞危险。
第3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确定,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出北回归线上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高度,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可答。
北回归线上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夏至日为90°,冬至日为44°08′。
二分日P<1;夏至日P=0;冬至日P>1.答案:1 A 2 C 3 D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 C耕地 D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 B 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 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解析:本组题考查读图能力和铁路的区位。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线是大致沿着1000M等高线延伸的,所以主要考虑了地形因素。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线距离城市达30KM以上,较远;不利于城市的运输,选线不合理。
第6题该区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限制因素,城镇主要分布于有水源的山麓绿洲地区。
答案:4 D 5 B 6 B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解析:本题组考查材料分析能力。
第7题从表1可以直接找出答案,地表生物量都增加,地下生物量中的灌木植物略有减少,但草本植物大幅增加;植株数量增加,所以密度增加。
材料中不能知道植被分布改变。
第8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下降;草本植物上升。
第9题从表中的数据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灌木植物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略有上升,地下生物量下降;草本植物所有指标都上升。
答案7 A 8 D 9 D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3,完成10-11题。
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① B. ② C.③ D.④11.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 1950-1970年D. 1970-1990年解析:本组题考查对图表数据的转换和分析能力。
第10题由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移民人数÷总人口数,可以通过图3中的数据算出某一年的人口总数,再绘出该国总人口变化图。
第11题可以从第10题的答案中看出1950-1970年段曲线的坡度最陡,人口数量增加最多。
答案 10 A 11 C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5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习理解能力和区域地理知识。
通过对文字材料和区域图的分析找出答案。
第(1)题由材料“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是西风从湖底吹来的,湖底的泥沙又是从周边的山地带来沉积的。
第(2)题,这是一道有关季节变化的问题,由材料“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可知风力作用强;该地位于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湖泊为内流湖,补给主要靠夏季的冰雪融水,冬季为枯水期,湖底大部分露出,沙源丰富。
第(3)题可联系宁夏沙坡头风沙危害去思考,对铁路的淹没;对运行车辆的影响,能见度低,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风力大,可能吹翻车辆。
第(4)题风沙的治理,可联系西北地区的治理措施回答,可从生物措施,主要是恢复草场植被;工程措施,主要是建设草方格沙障,铺设石块压沙等答案:(1)河流从山区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湖泊底部,所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的沙源主要来自湖泊底部沉积的泥沙。
(2) 该地海拔高,主要补给水源是夏季的冰雪融水,冬春季节冰川融水少,河流水量小,湖泊水位下降沉积在湖底的泥沙露出地表。
在大风的影响下,被大风吹起,形成风沙灾害。
(3) 风沙影响视线,影响列车员驾驶,也可能埋没铁路线,导致列车出轨,甚至吹列车,危害乘客和物资运输的安全。
(4) 加强该地区植被的保护,人工建设草方格固沙工程,在湖泊东北部铺上石块,用石块压沙,修建防沙石坝等措施,减少风沙危害。
37. (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8分)(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8分)(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
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6分)解析:本组题考查工业的的区位分析评价能力。
第(1)题通过图文资料可以找出该工业的区位优势。
有“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接近原料产地;看图例“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有河流经过,水源较充足;处于亚欧非交界处,产品的国际市场广阔。
第(2)题通过图7可以找出不利的地理区位条件。
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水源不足;位于内陆地区,依赖铁路运输,对外联系不便;国内经济较落后,国内市场狭小,产品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化学工业,环境污染严重,开采矿产,易产生生态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脆弱。
(3)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考生可以从自己感觉容易找理由的方面去答。
答案:(1)磷酸盐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有河流经过,工业生产水源较充足;地处亚非欧交界处,国际市场广阔。
(2) 位于沙漠气候区,水资源短缺;位于内陆地区,依赖铁路运输,对外联系不便;国内市场狭小,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工业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3) 赞同,甲地位于沙漠区,人口较少,经济较落后,影响小;甲地靠近原料产地,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或乙地人口城市多,经济较发达,运输距离远,污染较大。
)不赞同。
甲地位于河流上游,对下游水污染大;甲地位于沙漠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
(或乙地位于沿海,环境自净能力强;位于河流下游,对水污染小。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题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10分)旅游地理今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图8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196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组题以旅游作为课题,考查区域地理知识。
由图中经纬度,海拔,湖泊形状等信息,可以确定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
由此可以知道高原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太阳辐射强,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等。
要进入湖泊中的向心山,要考虑带救生衣等。
答案:携带墨镜、遮阳帽、防晒霜、救生衣、防寒服、小氧气瓶等。
图示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所以要携带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等物品。
自驾到海心山,要渡过湖泊水面,所以要携带救生衣。
图示区位于高原上,昼夜温差大,山地海拔高,要准备防寒服。
防备有高原反应,准备小氧气瓶。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可以从地质地貌,降水,植被方面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