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承志小说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与宗教关系

张承志小说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与宗教关系

张承志小说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与宗教关系张承志小说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与宗教关系汤玉沽(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摘要】张承志作为最具有浪漫特性的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浪漫主义的风格与宗教的情思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体现在人物形象,意象运用,精神体悟等方面.I关键词】浪漫风格;宗教;意象;精神;心灵从世界范围内看,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虽是自由精神超越启蒙主义,进一步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但与宗教的信仰也有很大的关系.西方浪漫主义者有一个”回归到中世纪”的口号.”回到中世纪”对于西方人来说,意味着从宗教中取得信仰,道德和美的尺度.不过,这时的宗教已经世俗化,与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宗教有了重大的不同.它基本上只是人们心中的意愿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美的象征,人们得以从它体验自身的尊严和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纯洁.因此,现代浪漫主义从改造过了的宗教观念中吸收I能够丰富自身内涵的因素.中国浪漫主义受到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自然也包含了西方浪漫主义所固有的宗教因素,诸如泛神论的宇宙观和从内心体验出发的幻想方式等等.探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问题,同样不能回避它与宗教的关系,无论是郭沫若在《凤凰涅檠》和《女神》集诸诗篇中流露出的死而复生与坦然献身的宗教情绪和宗教精神,还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任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在戴望舒诗里得到的阐释等,均可以看出,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家们,宗教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潜在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形态,多层面多种距离的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在新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中,最具有浪漫气质,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点最为鲜明的是张承志.他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相当典型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其实,忍受苦难,永不疲倦地寻找精神家园,超越自我等等,都贯注了宗教的精神,是宗教情绪和宗教信仰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引导着张承志在文学方面走向浪漫主义.一,人物形象从《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到《黑骏马》,《北方的河》,张承志为我们展现的主人公形象都是带有激烈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总有一个男主人公独自而坚定的奔走,寻觅,不在意别人的嘲笑而是向着理想不停歇地飞奔.那种强烈的自信和对庸俗的蔑视,那种意志力和孤独感,使张承志的小说形成了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气质.”长久以来,我匹马单枪闯过了一阵又一阵,但是我渐渐感到了一种奇特的感情,一种战士或男子汉的渴望皈依,渴望被征服,渴望巨大的收容感情”.这种感情应该说是张承志所受的文化熏染与其母族文化(伊斯兰教文化)有一定的联系.《残月》,《晚潮》,《九座宫殿》,《终旅》,《黄泥小屋》,《三叉戈壁》等可以说是他直接表达理想信仰的作品.作品中那些执着”念想”的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主义的化身,作者赋予了他们对浪漫的品格,在作家的心中他们是圣洁的象征.无论是《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人性美好的追寻, 对草原顽强生命的膜拜,还是索米娅身上善良的人性品德和永恒的母性精神,作者都表现出了他的浪漫情思与塑造纯洁人性品质的宗教情怀.张承志他用笔开拓了一个纯洁的世界,使我们感觉到自己在这里被净化,被丰富.张承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灵魂安放的国度,可以在那个纯洁干净的世界里找寻自己的激动,尽情自己的幻想,倾诉着内心的一切.通过这些鲜明的010l尔褒文2011.04人物形象塑造,将他所要表达的浪漫思想与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思很好的交汇在了一起.二,意象运用太阳意象,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家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在小说中选用,因为这种意象最能负载激情,情中蕴象.在张承志的小说中,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择出大量富有代表性的意象群.除了草原,戈壁,黄土,大河等是作为作品背景而出现的以外,还有太阳,暗夜,火光,歪骑着马的男人等等.其中,太阳的意象在张承志的作品中反复的出现,这显然是作者的刻意为之.提起《黑骏马》,我们除了能想起那首悠扬深情的古歌,还有就是贯穿全篇的太阳意象.主人公音乐般流动着的激情与日出,日落等和谐对应,人在太阳底下领略到的晕眩和抚慰,痛苦和安详,躁动和兴奋,这些都通过自然和心灵的往返流动,在天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一幅和谐的美景.当白音宝力格前往旗里参加牧技训练班,索米娅坐着拉羊毛的卡车在深夜送他前往,两个人在车顶互诉衷情,汹涌的爱情在年轻的身体里激荡时,他们的面前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耀眼的地平线上,有半轮鲜红欲滴的,不安地颤动的太阳露了出来.从我们头顶上方一直延伸东去的那块遮满长空的蓝黑色云层,在那儿被火红的朝阳烧熔了边缘.”另外,在《北方的河》里,条条大河都是在阳光下展示在主人公视野中,并与黄土,戈壁,高原等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烘托出生命的力度.就连张承志本人一直不感兴趣的现代都市,他也为它撒满金色阳光.”意象”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张承志象征系统的构筑,很少能离开太阳意象,它象征着理想,希望和生命.张承志作品中出现的落17t和晚霞意象,我们不妨把它们和太阳一起看作是一种再生的象征:留恋落日不是出于对黑夜的恐惧,而是对生命再生的期待.所以张承志希望”这个母体里含有一种m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正是这种太阳意象的反复出现,透视着作家内心深处的宗教意识:对生命的敬畏,轮回再生的体验,理想希望的永恒交织.构筑强烈的生命意识在这些具有浪漫主义意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三,精神体悟1,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拜自然,这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张承志和谐的自然观突出体现了他的民间价值取向,因为与游牧民族日常生活关系最大的是寒暑变化和革青草枯的复迭,牧民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谋得人畜兴旺.张承志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有时甚至把自然景物作为重心和主体,凌驾于人物故事之上.他让自然和人平起平坐.张承志几作.的每一页上都写上草原的赞美诗.写尽草原的千姿gi风华,寒暑交替,昼夜轮转;赞美它的庄严深沉,博爱宽容,苍茫辽阔,亘古常青.他笔下的草原,大坂,太阳,黄土等是他灵魂为之战栗的对象,他对自然怀有更多的敬畏之情.那匹曾经载着知青吐木勒驰骋草原历经千辛万苦完成千里迁徙的白马亚干,在它的主人离它而去后不吃不喝,一直站在草原上,一直站到死去,这样一个异于人的自然界的动物,其为主殉情的情感表达方式里体现了足以让人感动并心生惭愧的忠诚和依赖.张承志正是从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参照中进行着美丑善恶的甄别.这个具有浪漫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这个高傲,冲动的热血青年只有这浩瀚无边的大自然才是他永不厌倦的精神场所.2,母性的美作者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通过对特有的草原民族风土人情的欣赏观照,从执着的人生,愤世嫉俗,自尊自爱等的内在人格来揭示现实的人性美,尤其是母性的美.把彰显草原意境和诗情的自然美与故事本身的悲怆美完美融合成了母性(而非爱情)的浪漫.在《黑骏马》这部小说中着重描写的是白音宝力格对于往事的追忆与愧悔.令他感动的是老奶奶和索米娅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忍,宽容与善良的人性品质和永恒的母性精神,震动他心灵的是由老奶奶和索米娅所代表的草原妇女的古老命运和草原生生不息的传统生活形态.索米娅饱尝痛烈的精神摧残,几遭劫难终不毁灭,并且在强烈的母爱支撑下走过了最艰难的历程而获得了新生.当初,索米娅不顾别人的讥讽养大了孩子是因为母爱,她放弃心爱的白音宝力格,嫁给达瓦仓过着艰苦的生活,更是因为母爱.母爱的力量支撑着索米娅艰难而又坚强地走了下去.忍受命运捉弄却保持心灵的高贵圣洁,如此可贵的人生态度,正是千百年来草原母亲一脉相承的女性自强与尊严.白音宝力格,他无法容忍草原”自有的规律”这些习俗,因此他愤怒的离开草原,决心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性的美好”的人生.但是,当他回归草原,看到索米娅经历了艰辛和侮辱并坚韧地面对她的人生,以及索米娅身上至纯至美的母性,使他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此时,白音宝力格对神奇草原顽强生命顶礼膜拜,他默认了草原古老的道德观念.这个寻找了九年的年青人,彻底为这最原始的母性所感染,当初的一切坚持和选择都粉碎在这个平凡女人的母性之下,终于在超越了平凡和至善的圣像面前滚下鞍来,热烈地亲吻着苦涩的草原,渴望得到仁慈的宽恕与灵隗的洗礼.3,心灵的回归在都市与自然之间游走,承志越来越感到自己强烈地抗拒着现代都市的文明,他隐约意识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异的召唤,一种奇异的感情冲撞着他,他无法自制,他每次在都市稍事逗留后又朝着自然扑过去.他的这种流浪与追寻正是对现实的反叛,对都市的厌恶,因此他苦苦寻找理想的人格,理想的净土和”清洁的精神”,使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找到歇卧的地方.这些在他的长篇小说《心艮史》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心灵史》描写的是哲合忍耶回民祖祖辈辈誓死卫教的血和信仰的故事.全书充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作家写《心灵史》,是为把它托身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60万哲合忍耶回民.”哲合忍耶”的意思是高赞颂,它是中国回民中的一个派别.在张承志的作品里象征着为了内心信仰而受尽了压迫,并付出了惨重代价的一个群体.他们在难以想象的遭遇和困苦中,守护自己心灵的圣火,守自己精神家园.”一种人心的追求造成了一种凛然的人道精神.这种可以活在穷乡僻壤可以一贫如洗,却坚持了一个心灵世界的人道精神,造成了一种如一片岩石森林般的人民”在写这部长篇小说的过程中,作家自己似乎也成了故事的一个角色.因此进入西海固,作家感到找到了家园般的幸福.通过西海固,作家自己也走向了信仰.哲合忍耶的力量,使作家发痴,使他”切肤地觉得自己站在宗教的边缘,站在神秘主义宗教的深渊边缘”.作家表现有皈依的精神意向,宗教情感的f舀滔江河一再卷过作家的精神和灵魂,他顶礼,他膜拜,皈依沉实的收容和安顿,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参考文献】【1】张承志灵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23张承志黑骏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3]草原小说集自序【//张承志.清洁的精神I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l4l弥华”新理想主义”作家在创作中的宗教意识U】文学自由谈, 1998,8.【5】杨迎平.论张承志的回族情结与流浪秉性卟民族文学研究,1999,9.【作者简介】汤玉洁(1987一),女,河南汝南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2010~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答迫切需要解答的一个看上去十分简易的问题:”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我”对祥林嫂的疑惑给予了”也许有”,”就该也有”的两次肯定.更用含糊其辞的”说不清”三个字做了搪塞.”我”在客观上成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最终促成者.这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此外,”我”逃避现实,害怕斗争.在鲁四老爷面前,不敢提出抗议,唯一的办法就是一走了之.甚至连打听祥林嫂的事迹都碍着种种忌讳无从开口.“我”的启蒙者形象是极其悲哀的,这说明了启蒙者的工作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今天中国所面对的问题远远比五四时期复杂得多,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也要复杂得多.就中国思想文化界而言,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儒家占据了思想的统治地位.我们现在提倡思想解放,无论就其所涉及领域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存在众多问题.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观念革命.只有充分了解启蒙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可能带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在鲁迅的笔下,祥林嫂这类悲剧人物寻找不到光明.因而启蒙者理应担当起拯救的责任,将被启蒙者引向光明.【参考文献】…1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f2]陈捷从批判到反省启蒙——与五四知识人自我形象塑造Ⅱ】西安社会科学,2009,(9),『3]潘发义.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直接”凶手”——浅谈鲁迅的小说《祝福》01安顺师专,2002,(6).『4】周甲辰.一个启蒙知识分子的失败与孤独——重读鲁迅小说《祝福》Ⅱ】.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06,(4).【5】杨晓艳.从启蒙者到被改造者——论”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角色变化【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7).(上接012页)2011.04东京文学l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