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的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常用的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一、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
1.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定
期消毒;物品布局合理;无菌操作前半
小时应停止清扫工作、减少走动、避免 尘埃飞扬。
2.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要戴好帽
子和口罩,修剪指甲并洗手,必要时穿
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进行无菌操作时,应首先明确无菌区、
非无菌区、无菌物品的概念。
无菌区 指经灭菌处理未被污染的区域;
方法:紫外线多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
消毒。 用于空气消毒,室内每10m2安装30 瓦灯管1支,有效距离不超过2米,时 间30~60分钟; 消 毒 物 品 时 , 选 用 30 瓦 灯 管 , 在 25~60厘米距离下,照射20~30分钟, 注意各个表面均被照射。
影响因素:
穿透力:紫外线的穿透力弱,只能 杀灭直接照射的微生物。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原理: 紫外线灯是人工制造的低
压汞的石英气灯,将水银装入石英玻璃 管内,通电后,水银气化放出紫外线。 紫外线杀菌同波长有密切关系,波 长在2500~2650Å(埃)杀菌能力最强,一 般多以2537Å为杀菌波长的代表(是细菌 对紫外线吸收最快的波长)。
常用紫外线灯管有15、25、30和40 瓦四种,其波长均为2537Å。
(二)无菌容器的使用
[目的] 用于盛放无菌物品并保持无菌状 态 常用的无菌容器有无菌盒、罐、盘及 储槽等。无菌容器内盛治疗碗、棉球、纱 布等。
(三)无菌包的使用
[目的] 供无菌操作无菌包:
内放无菌治疗巾、敷料、器械 等用 物
(四)铺无菌盘
[目的] 无菌盘是将无菌治疗巾铺在洁净、干 燥的治疗盘内,形成一无菌区,放置无 菌物品,以供治疗之用。
(五)取用无菌溶液法
(六)戴、脱无菌手套
[目的]
在进行严格的医疗护理操作 时确保无菌效果。
消毒隔离基本知识
一、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一) 清洁
清洁是指用清水及去污剂清除物 体表面的污垢及部分微生物。常用 于家具、地板、餐具、杂物等的处 理;或物品在消毒、灭菌前的准备。
(二)消毒 消毒是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 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如压舌板、体温计 的消毒。 (三)灭菌

灰尘、纸张、玻璃都影响紫外线的穿透。 可见光不能通过的物质,紫外线也不能通 过。紫外线对石英的透过率最高,达 70﹪~80﹪。因此,紫外线灯管用石英玻璃 制作。
温度:温度为40℃时,紫外线杀菌率 最高。因为在此温度时,紫外线的辐射强 度最大。一般适宜温度为5~50℃。

② 湿度:相对湿度越低,杀菌作用越好。 如果相对湿度大,空气中的微粒容易变大, 降低了紫外线的穿透力。一般适宜的湿度 为40﹪~60﹪。
血液—体液隔离
主要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 的血液或体液的传染性疾病,如乙肝、 艾滋病、梅毒等。 措施 1.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室隔离, 必要时单人隔离。
2.若血液或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需穿隔离衣。
3.注意洗手,严防被注射针头等利器 刺破,若手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或可能污 染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护理另一病人 前也应洗手。 4.接触血液或体液时应戴手套。 5.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应装袋 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病人用过的针头 应放入防水、防刺破并有标记的容器内 直接送焚烧处理。
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目的] 用于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
临床上常用的无菌持物钳有卵圆钳、三叉钳 和长、短镊子四种。卵圆钳下端有两个卵圆形 小环,可夹取刀、剪、镊、治疗碗、弯盘等; 三叉钳的下端较粗,呈三叉形并以弧度向内弯 曲,常用于夹取较大或较重物品,如瓶、罐、 盆、骨科器械等;镊子的尖端细小,轻巧方便, 适用于夹取针头、棉球、纱布等。
6.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室内表面物品, 立即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
7.探陪人员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灭菌是杀灭或祛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 一切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微生物、非致病 微生物和细菌芽孢。灭菌是一个绝对概念,灭 菌后的物品必须是完全无菌的。如手术用的器 械均须灭菌后使用。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原理:是利用热力或光照等物理作用, 使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变性或凝固,以达 到灭菌的目的。 热力杀菌除了取决于热力高低外,还需有 足够的水分,因为菌体蛋白质的凝固和水的含 量有密切关系,含水量高,蛋白质凝固所需要 的温度低,相反,含水量少或无水,则所需要 的温度高。
④紫外线灯管要保持清洁透亮,以免降低灯 管的照射强度。灯管要轻拿轻放,关灯后不应 立即再开,需冷却3~4分钟后再开,以保护灯 管寿命。
⑤ 紫外线肉眼看不见,灯管放射出的 蓝色光线并不代表紫外线的强度。有条件 的应用紫外线强度测定仪定期测量灯的输 出强度。如灯管强度低于70W/cm2时,应 予更换。无条件的应建立使用时间记录卡, 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则应更换。 ⑥ 对紫外线效果要经常进行鉴定,定 期进行空气培养,以检查消毒
液、底部垫有纱布的大口有盖容器内,容器
深度与钳长度比例适合,消毒液面浸没轴节
以上2-3cm或镊子长度的1/2,每个容器只
能放置一把无菌持物钳。 一种是干燥保存法,将盛有无菌持物钳的 无菌干罐保存在无菌包内,在集中治疗前开 包,4-8h更换一次。
注意事项
① 紫外线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均有强烈 的刺激,直接照射30秒就有反应,故照射 时应注意眼睛及皮肤的保护。
②由于紫外线的穿透性差,故被消毒的物 品不可有任何遮蔽,应摊开或挂起,经常翻动, 使之在直光下照射。 ③照射前,病室应先做清洁卫生工作,因 紫外线易被灰尘微粒吸收停止走动,减少尘埃 飞扬。
4.环氧乙烷气体密闭灭菌法: 是利用环氧乙烷气体,在密闭容器内 进行灭菌的方法。适用于不耐热,不耐 湿的物品消毒,如化学合成纤维、精密 仪器、一次性物品(手术衣、输液器、注 射器)等。
.隔离种类、措施
严密隔离 呼吸道隔离 肠道隔离 接触隔离 血液—体液隔离 昆虫隔离 保护性隔离
6.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 菌区保持一定距离;取放无菌物品时, 应面向无菌区;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 无菌持物钳;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 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不可接触 无菌物品;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 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避免面对 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如用物疑 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 菌;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肠道隔离
适用于由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污染了 食物或水源而引起传播的疾病,如伤寒、 细菌性痢疾. 措施: 1.不同病种病人最好能分室居住,如同居一 室,须做好床边隔离,每一病床应加隔离 标记,病人不得互相交换物品。甲型肝炎 等。
2.接触不同病种病人时需分别穿隔离衣,接 触污染物时戴手套。
3.病室应有防蝇设备,并做到无蟑螂、无鼠。 4.病人的食具、便器各自专用,严格消毒, 剩余的食物或排泄物均应消毒处理后才能倒 掉。 5.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装袋,作好标记 后送消毒或焚烧处理。
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有 u 热力消毒灭菌 u 光照消毒法 u 电离辐射灭菌 干热消毒灭菌 1.热力消毒灭菌: 湿热消毒灭菌
(1)干热消毒灭菌法
干热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使 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导 热,传热的效果较慢,因此应用干热灭菌必须 提高温度和适当延长消毒时间,才能达到杀菌 目的。 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 杀死,芽胞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 ①燃烧灭菌法:焚烧、烧灼 , ②干烤灭菌法:
常用的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无菌技术 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 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人人体和防止无 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 要而基础的技术,其操作规程是根据科 学原则制定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 反,每个医护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并严 格遵守,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2. 熏蒸法:
利用消毒剂经加热或加入氧化剂而蒸发 的气体进行消毒灭菌,适用于室内物品及空 气消毒或精密贵重仪器和不能蒸、煮、浸泡 的物品(如电刀线、听诊器)的消毒。
3. 擦拭法:
选用对人体无毒性或毒性低的、杀菌广谱、 易溶于水、穿透性强、价格低廉无显著气味 和刺激性的消毒剂,如0.05~0.1﹪的含氯消毒 液,擦拭墙壁、桌椅、地面及厕所等。
(2) 湿热消毒灭菌法
湿热由于空气和水蒸气的作用,导热 快、穿透力强,能透入菌体,使菌体胞膜 膨胀破裂,原浆流出,受热凝固变性,同 时蒸汽具有潜热,能迅速提高灭菌物品的 温度,加强灭菌效果,因此湿热灭菌比干 热灭菌所需要的温度低,时间短。 ①煮沸消毒灭菌法 ②高压蒸汽灭菌法
2.光照消毒法
光照消毒主要是利用紫外线照射,使菌 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氨基酸、 核酸,酶遭到破坏死亡。同时,紫外线通过 空气时,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臭氧,加强 了杀菌作用。包括: (1)日光曝晒法
非无菌区 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
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物品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
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4.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 并且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不可暴露于
空气中,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
无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并 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无菌包的有效期 一般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5.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一次。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原理:利用化学药物渗透细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 固变性,干扰细菌酶的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 或损害细菌膜的结构,改变其渗透性,破坏其生理功 能等,从而起到消毒灭菌作用。
常用化学药物的消毒灭菌方法
1. 浸泡法:
是化学消毒灭菌常用的方法,将被消毒物品完全 淹没浸泡在消毒液中,浸泡时间的长短常根据物品和 消毒液的性质、浓度来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