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建设
经济建设
一深化改革
关键词:市场与政府
1 市场决定作用(十八大三中全会)
2 创新管理方式
二创新驱动科技创新
1.1 创新体系: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
1.2 三种方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
1.3 制度保障: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
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1.1 改变需求结构(扩大内需)
1.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1.3 推进城镇化(新型城镇化)
四城乡发展一体化
1 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职业化,
1.1 家庭营业收入(种粮,养殖)
1.2 工资性收入(劳务转移,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1.3 转移性收入(财政补贴)
1.4 财产性收入(十八大首次提出)
2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 农业经营权
3.1 粮食安全保障
3.2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3.3 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五开放型经济(引进来与走出去)
1.1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
1.2 创新开放模式
1.3 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1.4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文化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共十八大 P59)(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文化发展产业。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1、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2、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2011年国考省部级黄河精神)
3、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国考省部级道德问题 2011年917联考学术浮躁问题)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1、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2012年国考省部级道德失范问题)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14年国考心理健康问题)
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2012年国考省部级道德失范问题)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2009年联考网络文明建设,2012年915联考孔子学院,2013年国考,2010年江西,2012年江西,模拟文化产业)
1、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
(2011年国考地市级乡村文化失根问题)
2、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3年国考文化遗产,2011年国考省部级黄河精神)
3、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2010年北京市考多读书、读好书)
4、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
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
(2009年天津联考网络文明建设)
5、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2011年9月联考学术浮躁)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模拟题文化产业,2012年915联考孔子学院,2013年国考文化遗产)
2、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2012年915联考孔子学院,2013年国考省部级文化遗产,2013年国考地市级让文化大放异彩)
3、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
(模拟题文化产业)
4、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2013年国考地市级,2012年915联考孔子学院,模拟题文化产业)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造就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2013年国考地市级莫言获奖)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
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核心:公共资源配置
一、改善民生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 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1.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2013年413联考新时代工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
3.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收入分配、增收)——增加二级标题,分开
1.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2.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3.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4.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2. 社会保障(强调公平问题):社会保险(未考)、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未考)
3.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管理
4.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二、创新社会管理
1.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P61 P33
2.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政府购买服务
3. 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4. 建设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管理、突发事件应急(09年山东)、社会治安防控
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核心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012年人与动物 2010年海洋的健康,海洋保护与开发)
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保护
1、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抑制高耗产业过快增长,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P21 (2010年9月煤炭整合)
2、加大保护力度: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P23 (2010年国考副省级,荷兰退耕环海)
3、加强环境监管及安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环境与健康评估能力。
强化事故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监督机制。
P23(2010年过考地市级,海洋问题)
二、开发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P22)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P63)
真题链接:(2010年4月份联考中水,抽水马桶,水箱,非节水型水嘴,高耗水艺设备整改)
2、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
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
(P22)
3、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P22)
真题链接(阶梯水价,
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P24)
真题链接(朔州途径,以黑补绿)
5、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在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管理制度。
真题链接(煤炭企业大型化、集团化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
6、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总结:协调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