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课件测量学第6章控制测量

大学课件测量学第6章控制测量


5
A
X2=X1+△X12=X1+D12×cos α12 B 1
4
Y2=Y1+△Y12=Y1+D12×sin α12 βi αi i+1 △Xi i+1=Di i+1×cosαi i+1
△Yi i+1=Di i+1×sinαi i+1
3 2
X i +1
Y i +1
应满足内角和条件:
∑βi- (n -2) 180°≠0 =f f 满足限差后βi要改正
二、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
1.技术要求:(L、K为路线长度,单位为km)
项目
等级 使用 仪器
高差闭合差的限 差(mm)
附、闭 往、返
视线 长度
(m)
视线 高度
前后 视距 差(
m)
黑红
前后 黑红 面所
视距 面读 测高
累积 数差 差之 差(m)(mm) 差(
mm)
三 DS3 四 DS3
A
y
推算公式:
2 、坐标的反算
已知直线AB的两端点坐标 (
)、( )
求直线的水平距离及其坐标方位角
x B
A y
§6-3 导线测量
一、平面控制网的形式
三角锁(三角网)、导线网
二、单一导线布设方式
5
A
4
• 闭合导线
B
(1)
• 附合导线 A
2
B(1)
2 4
3
3 D
(5)C
• 支导线
三、导线测量的外业
②光电测距:测量竖直角、斜距,量取仪 器高和觇标高
3、水平角测量
一般观测左角。闭合导线中,导线点按逆时针 编号,左角即是内角。
图根导线角度测量测回数与限差要求
测角数
测回差
误差 差
合差
1︰500~ DJ6
1︰2000
2 ±30″ ±36″ ±24″ ±
四、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内业计算目的
利用已知数据和外业观测成果,计算导 线点的平面直角坐标(X,Y)。
1、导线计算前的准备工作
(1)全面检核外业原始观测数据记录、计算是否 齐全、正确、限差是否合格。
(2)抄录已知数据(已知点坐标,方位角等)。 (3)绘导线略图(注明点号、角度、边长)。 (4)准备应用的计算表格。
2、闭合导线点的坐标计算思路

尺 上 尺上
点号
尺号

后距 前距
视距差 累积差
水准尺中丝读数 黑面 红面
K+ 黑- 红
高差中 数
1.614 0.774 后1 1.384 6.171 0
1
BM1 1.156 0.326 前2 0.551 5.239 -1 +0.8325 TP1 45.8 44.8 K1=4.787 +0.833 +0.932 +1
2
4 3
检核: X1=X5+△X′51 Y1=Y5+△Y′51 (与已知的起始点坐标相等)
闭合导线计算略图
教材 P102
200.44
E
90°07′30″
D
135°48′00″
241.00 231.32
96°51′36″(方位角)
84°10′30″
C
263.41
121°28′00″
A
108°27′00″
201.58
B
闭合导线计算表
121
( 121
4、附合导线点的坐标计算
与闭合导线计算有两点不同
(1) 角度闭合差计算不同, 应先推算坐标方位角 f =α′ CD – αCD = ( αAB + n×180°+ ∑测) – α CD
注:测左加右减
A
2
B(1)
3
4
D
(5)C
(2) 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不同,计算值-理论值
q计算与校核
视距部分(如超限则移动前尺或水准仪)
Ø 后距 (9)=[(1)-(2)]×100 Ø 前距 (10)=[(4)-(5)]×100 Ø 后前视距差 (11)=[(9)-(10)]
≤75m ≤75m
≤2 m
Ø 后前视距差累计 (12)=本站的(11)+前站的(12)
高 高差部分
≤5 m
Ø 后尺黑红面读数差(13)=K1+(3)-(8)
≤75 三丝 ≤2 ≤5 ≤2 ≤3 读数
≤100 三丝 ≤5 ≤10 ≤3 ≤5 读数
2、一个测站上测、记、算、核的方法和步骤( 以三等水准测量为例)
q 选定测站,安置仪器 Ø (1)视距≤75m (2)前后视距差≤2m(目估或步测)
(3)三丝均能读数 q 观测与记录(8个读数)
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按“后、前、前、后”法读数。 Ø 读后尺黑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Ø 读前尺黑面读数:下丝(4),上丝(5),中丝(6) Ø 读前尺红面读数:中丝(7) Ø 读后尺红面读数:中丝(8)
f =∑测 -∑理 =∑ 测 - (n - 2) ×180° f允=±60″
若f > f允,不合格,检查原因,重测 f < f允,合格可进行角度调整
角度调整:V i = - fβ/ n , i´ =i + V i
即:闭合差反号平均分配至每个观测角, 再计算改正后角值
检核: ∑ i´ = (n - 2)×180°
≤2 m m
Ø 前尺黑红面读数差(14)=K2+(6)-(7)
≤2 m m
Ø 黑面高差(16)=(3)-(6)
Ø 红面高差(17)=(8)-(7)
Ø 黑红面高差之差(15)=[(16)-(17)±0.100]=[(13)-(14)]
≤3 m m
3、外业施测(测、记、算、核)
A
BM1
TP1 1
后 下 前下
从坐标北方向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某一直线的水 平夹角,称为该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N
AB
A
N
B BA
4、正、反坐标方位角
N
AB
N
B BA
A
AB称为直线AB的正坐标方位角, BA称为直线AB的反坐标方位角。
BA=AB ± 180°
二、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若已知直线AB的方位角αAB,AB和BC间的水平角β 左 (或β右 ),推算直线BC的方位角 αBC 。
第六章 控制测量
第六章 控制测量
6.1 概述 6.2 方位角及坐标正反算 6.3 导线测量 6.6 高程控制测量
§6-1 概 述
一、测量工作的步骤
平面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碎部测量
二、控制网和控制测量
1、控制网 在测区范围内选定具有控制作用的若干点,连接构成 各种几何图形,称为控制网。 2、控制点 构成控制网的这些点称为控制点。 3、控制测量 通过测量角度、边长或高差以求得各控制点平面坐标 或高程的测量工作称为控制测量。 4、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左角——所测相邻边的水平夹角在前进方向的左边 右角——所测相邻边的水平夹角在前进方向的右边
推算公式 αBC = αAB +β左± 180° αBC= αAB -β右± 180°
三、坐标的正、反算
1 、 坐标的正算
x
已知A点的坐标 、 ,直线AB
B
的平距 SAB 和坐标方位角 ,计
算B点的坐标 , 。
应满足坐标条件:
∑△X≠0=fx ∑△Y≠0=fy 计算fx 、fy,满足限差 后△X、△Y要改正
3、闭合导线点的坐标计算步骤
5
A
n(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

B1
4
n(2)计算导线边坐标方位角
3 2
n(3)计算坐标增量、坐标增量闭合差、并进行调整
n(4)推算导线点坐标
(1) 角度闭合差计算和调整
(2)导线边方位角计算
i i+1 = i-1 i + i左± 180° i i+1 = i-1 i - i右± 180°
5
A
B1
4
3 2
检核: 12 = 51 + 1左± 180°
(3)坐标增量计算及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调整 •坐标增量计算 △xi=Di×cos , △Yi=Di×sin •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 fx= ∑△Xi, fy= ∑△Yi •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K=f / D,D为导线边长总和 •若K>K允,检查后,重测边长;K<K允,合格进行调整 •改正数计算
1、选点(注意事项)
(1)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广阔,便于测碎部点的地 方。
(2)相邻点必须通视。 (3)点均匀分布,相邻边长度相差不宜过大。 (4)点应选在不易被行人车马触动,土质坚实便
于安置仪器的地方。
1 (100.0,200.0)
2 3
4
7 6
5
2、导线边长测量
①钢尺量距:往返丈量,相对中误差 <1/3000 或1/1000
fx=∑△Xi-(XC-XB) fy=∑△Yi-(YC-YB)
A
2
B(1)
3
4
D
(5)C
教材 P101 附合导线计算略图
A
99°01′00″
189°20′56″
B 225。860167°45′36″
123°11′24″
139。030
2
172。570
C
D
1
§6-6 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确定控制点的高程(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