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祝广大考生在 2012 年 高考 中取得好的成绩, 全面的了解 2012 年高考的相关重点, 请广大考生随时关注考吧 网,我们将会在后期 2012 年的高考考试中为大家搜集更多与考试相关的资料以及大量的免费试题信息,希 望对大家都所帮助。

、单选题(单选( 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D 】A . 青荇( xìng ) 佝偻( g ōu ) 罗绮( q?) 义愤填膺( y īng )B . 会稽( ku àij ī) 携手( xi é) 遏制( è) 豁然开朗( hu ò)C . 发酵( jiào ) 阙秦( ju é) 倾圮( p? ) 朝服衣冠( zh āo )D . 踟蹰( ch í) 繁芜( wú) 诅咒( zǔ) 约车百乘( ch éng ) 答案解析】 :( ch éng - sh èng )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C 】 A . 诽谤 肤浅 骇人听闻永葆生机 B . 祈祷 签署 无济于事卓有成效 C . 漫溯 簇新 砥砺品格 委屈求全D . 昳丽疾疹 没死以闻膏腴之地 答案解析】 :(委屈求全-委曲求全) 3、 下列句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①我国气象专家在说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未 ____________ 明显偏高 ”只是一个 __________ 的标准,而究竟高出多少,还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尽管各地的 “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但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人的腐败使然, ____________ 人们又叫 “豆腐渣 工程为“腐败”工程,根治 “豆腐渣”工程, ___________ 要严格质量管理, A .①制定 定量 ②因此既 /又 B .①制订 定性 ②所以 C .①制定 定性 ②因此 不仅 /还 D .①制订 定量 ②所以 既/又【答案解析】(① “制订 ”是创制拟定的意思, 而“制定”则是定出法规、 计划等,依据文意应选 “制定 ”。

“定性” 是指对犯有错误或罪行的人确定其问题的性质或测定物质包含哪些成分及性质; “定量 ”则是测定物质所含 成分的数量,据文意应选 “定量 ”。

② “因此”是因为这个,表解说原因, “所以”是直接表结果,且最好与 “因 为”呼应。

故选 “因此 ”。

“不仅 ⋯⋯ 还”表递进,“既⋯⋯ 又”表并列,本句表意重心在后半句, 故用“不仅 /还”。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B 】A .基于以往对才子类人物的认识,我想,他应该是一个放诞不羁的人吧?可是在看来 他的文章之后,我改变了对他的认识。

B .企业的 “老总 ”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尴尬:两种策划的捉刀人针锋相对,用了其中 的一个策划,就可能伤及另一个策划提出者的自尊或积极性。

C .物流业的前景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无论目前多成功的企业,其实都还是在摸着 石头过河,大家心里都没底。

D .这位年轻的钢琴家演奏出的曲子优美动听,如高山流水,听众都赞叹不已。

【答案解析】:(“捉刀人”意为代别人作文章,这里用来指代 “策划者 ”不当)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A .伦敦作为第 30 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 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B .从三月十四日到三月十九日,不法分子蛊惑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在甘南州进行打砸抢烧破坏活动, 致使当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2.3 亿元人民币。

C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 14 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将达尔富尔问题与奥运会挂钩,无助于达尔富尔 问题,也有违体育非政治化的奥林匹克精神。

D .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建议,高校招生应引入多元标准,不但要看高中生的高考成绩, 还暖冬的明确标准。

定义中 “比多年平均值 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要看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答案解析】:(A“开发”与“改造”搭配不当;B 成分赘余,应删掉“造成”;C 成分残缺,可在“达尔富尔问题”后加“的解决”)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4 分))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4 分)译文2)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2 分)译文3)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4 分)译文【答案解析】:①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

(4分,译出大意的2分.关键点:“遵”、“活”各1分)②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

(2分,关键点:“置之”、“咸”各1分)③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

(4分.译出大意得2分.“三”“日食” 各1分)附参考译文:刘宰.字平国.金坛人。

绍熙元年考取进士.调任江宁县尉。

江宁地方巫术之风盛行.刘宰下令同一保伍的乡亲邻里互相检举监督.那些巫祝大都改行务农。

如有人再用妖术惑众. 他一律坚决地取缔禁止。

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

他写下这样的座右铭:“不轻易地发布文告,不轻易地动用刑罚。

”因事出城.他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喝一样的水。

离职时.箱子里只有与主簿赵师秀的酬唱诗而已。

他担任泰兴县令.邻县有人在本县边境租牛.租用者对牛主人来说.是姻亲.趁着办丧事. 窃取租牛契据逃跑了。

过了一段时间.牛主人的儿子去讨要租金. 租牛者就说.那条牛已经被卖很久了。

牛主人的儿子连续多年向官府告状. 却没有契据能作证. 官府又因为是邻县的事而搁置不查办。

他向刘宰提出诉讼. 刘宰于是就找来两个乞丐.给他们吃饱了,告诉他们事情缘由. 假托其他事把他们关进牢房。

审讯他们. 乞丐谎称自己偷牛出卖.(刘宰派人)带着他们去那户人家指认查看。

那租牛者说:“这牛是我通过某人租的。

”乞丐竭力坚持自己的说法.于是那人出示契据. 一起拿着到官府. 偷契据的租牛人十分沮丧.只得归还牛和租金。

一户有钱人家丢了金钗.(当时)只有两个女仆在家。

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

刘宰让她们各手持一根芦草.说:“没偷金钗的.明天早晨芦草自然还像原来一样;真的偷了金钗的.那么芦草会比今天长出两寸。

”第二天早晨再看.一根芦草像原来一样.另一根则短了两寸。

随即审问.罪犯果真服罪。

有个婆婆状告两个媳妇都不赡养她.刘宰找来那两个媳妇.让她们与婆婆共处一室.有人送食物给媳妇却不给婆婆. 再悄悄地观察.(发现)一个媳妇每次都把自己的食物给婆婆.婆婆还喝斥她.另一个则相反。

像这样连续观察多日,就了解了实情。

刘宰方正刚直,明智敏锐.仁慈宽忍. 对父老乡亲施以恩惠.做了许多实事。

设置了义仓,创建了义役,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

有人无田可耕.有人无屋可居. 有人子女成年而没能婚嫁.他都心情急切.积极主动地去办理.就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尽责。

(遇到)桥梁损坏.道路不畅.即使工程量很大.他也必定率先捐出资财.倡导修缮.并督察工程进展。

凡是有利于父老乡亲的事.他没有不做的。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4 分)2)简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分)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答案解析】(8分)⑴运用了今昔盛衰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简要说明”要点。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 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着写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荒“”对比.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对照.增强了诗作的表现力.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⑵分析要点:① 感慨人事沧桑巨变.盛衰兴废无常。

② 寄予“逸豫而亡身”的主题. 讽喻统治者不可骄纵、逸乐。

分析要结合诗句具体展开。

(意思对即可)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 。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 ,___ 。

(3)心事浩茫连广宇,___ 。

(4)度尽劫波兄弟在,___ 。

(5)无情未必真豪杰,___ ,___ 。

(6)岂有豪情似旧时,___ 。

【答案解析】(6分)1)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于无声处听惊雷。

4)相逢一笑泯恩仇。

5)怜子如何不丈夫。

6)花开花落两由之。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51 分))7、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