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医药三阴交为精血之穴,所以历代医学家在治疗妇科病症时均重视三阴交[1]。
《千金药方》卷四:“治白崩方灸小腹横纹当脐孔直下百壮,又灸内踝上三寸左右各百壮”《针灸资生经》曰“交信、阴谷、太冲、三阴交治女子漏血不止”。
三阴交,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阴经之交会穴,故名三阴交穴。
别名承命、太阴、下之三里。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三阴交能健脾理肾,活血调经。
为主治妇科疾病的常用穴位,主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崩漏、带下、经闭、不孕、难产等妇科疾病。
笔者利用中医理论,选择自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科室收治的252例妇产科疾病患者,经确诊为上述中妇科疾病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部位进行穴位治疗,以比较三阴交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妇产科痛经、闭经、带下疾病患者252例,按照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26例。
对照组126例患者中,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28.5±10.1)岁;病程15天~12个月,平均病程(5.9±3.1)月;痛经42例、闭经25例、带下59例。
治疗组126例患者中,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28.9±10.7)岁;病程13天~11.5个月,平均病程(5.6±2.9)月;痛经43例、闭经24例、带下5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妇科疾病类型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停止服用治疗药物7天以上。
1.2.1治疗组:126例患者均取三阴交、关元、合谷,采用刺灸法,直刺1~1.5寸,每日一针,留针30min ,按周期治疗,每次月经来潮前2~5d 开始针治,连针3个周期。
1.2.2对照组:所有的患者均取足三里、关元、合谷,采用刺灸法,直刺1~1.5寸,每日一针,留针30min ,按周期治疗,每次月经来潮前2~5d 开始针治,连针3个周期。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
1.3疗效评价标准:按照《妇产科疾病诊断治愈标准》[6],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无压痛,B 超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行妇科检查有轻微的压痛,B 超检查有液性暗区域有缩小;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妇科检查及B 超检查结果同治疗前检查结果。
总有效率=治愈+有效。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 2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具有*四川省乐至县中医医院妇产科(641500)2012年8月11日收稿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三阴交方式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自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科室收治的252例妇产科疾病患者,按照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三阴交针刺治疗组,足三里针刺对照组,每组12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54%(104/126)、95(75.3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针刺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采用三阴交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是妇科疾病中值得推广采用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三阴交;妇产科疾病;足三里;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20-0024-02针刺三阴交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疗效观察雷德英*必形色见于外”,本组资料耳穴压痛阳性率达67%,与这个观点相符,本研究通过对治疗前后耳穴压痛程度比较,P <0.01,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通过耳穴贴压减轻穴位压痛,可以改善心悸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耳廓的传入神经属于作用最大的传入神经。
它直接向网状结构发出冲动。
张启兵[4]等人实验揭示在耳甲(耳内相应内脏穴分布的区域)和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节之间可能存在一条神经通路。
Haker [5]用心电图的细微变化来确定交感或副交感的兴奋性。
他发现刺激耳穴,可以增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因此,耳穴贴压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能通过影响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达到调整心律的效果。
本组资料选用心、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小肠等穴位配伍,其中心能宁心安神、调和营血、清泄心火,内分泌可调节内分泌功能紊乱,神门、皮质区具有镇静安神之效;交感近似植物神经功能,对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迷走神经,达到治疗心律失常效果;小肠与心相表里,具有健脾和胃、养心生血功效,可用于治疗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心脏疾患。
诸穴合用共起到益气养血、温阳通脉、宁心安神、镇静除烦等作用,故用以治疗心悸能取得较好疗效。
本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 <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且常用耳穴疗法,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2耳穴贴压护理要求:①按压时力度要适中,不可压力过大,尤其对于疼痛分级Ⅲ度的患者,首次按压耳穴,不宜刺激过强,以免加重病情。
②若天气炎热,易出汗,贴压放置时间不宜过长,每次取下王不留行籽时,轻揉穴位局部及其周围耳部皮肤,并应保证在每次治疗之间,耳廓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与清洗。
③按压时,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
若局部有明显胀痛不适时及时检查,必要时取下王不留行籽,防止压疮。
4.3中医辨证护理体会:中医学将心悸临床辨证分为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血瘀阻,水气凌心,心阳虚弱等型。
耳穴贴压治疗心悸,配合中医辨证护理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①心虚胆怯者,保持病区安静,睡前用温水泡脚,同时双手交替按摩足心(涌泉穴);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可饮用莲子汤、黄芪党参茶,睡前忌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②心脾两虚者,宜加强饮食营养,平日常食桂圆红枣粥、枣仁莲子粥,百合小米粥以补益心脾。
③阴虚火旺者,因火扰神明,患者常烦躁不安、心烦易怒,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保持心情愉快平和。
适食甲鱼、百合,鸭肉,海蜇,荸荠,生梨、甘菊茶等滋阴清热之品,禁肥腻厚味、燥烈之品。
病室偏凉,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④心血瘀阻者,常服人参三七茶。
“脉络不通,气不往来”,保持喜乐愉悦情绪可使气和志达,有益于心主血脉的机能得以正常发挥。
限烟禁酒,禁膏粱厚味。
多食香蕉、苹果等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⑤水饮凌心者,可配合白茯苓粳米粥食用以助健脾利水;出现脘胀纳呆者,可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
⑥心阳虚弱者,注意保暖,病室向阳,阳虚水肿者,予低盐饮食,注意皮肤护理,可选用赤小豆汤以利水消肿。
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刘福信.耳穴疗法.第1版.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32.[3]张勇,唐业宁.从生物全息律谈中西医解剖学的相对统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3):5-7.[4]张启兵,张诗兴.耳针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3):330-331.[5]H aker E.E ffect of sensory st i mu lati on on sy m pat het i c and parasy mp athetic act i vit i es i n healt hy s ub j ect s [J].Auto Nerve Syst ,2000,79(1):52-59.242012年10月统计学意义。
2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54%(104/126)、95(75.3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临床中,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三经之枢纽。
“脾主中,肾肝主下,中下焦一穴可以尽之”[7]。
三阴交一穴既能健脾胃,助运化,又能养血柔肝,滋阴益肾,为治疗肝肾脾下肢病症的要穴。
妇女的生理特点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施针三阴交穴正具有健脾和胃,清热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对妇科疾病大有益处。
妇科疾病中的痛经,用中医理论表现主要为实宜温经散寒,理气化瘀,虚宜补肾养肝。
三阴交能健脾理肾,活血调经,具有疏肝理气,活血通经之功;闭经其困或血源枯竭或寒凝、气滞。
女子以血为本,血枯者宜补宜养,取关元[8]补益先天,肾气旺则精血,自充;三阴交健脾和胃,调补后天,益生化之源,脾气充,化源足,冲任通,月事自可来潮。
若血虚者配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生血;气滞者配中极、次髂以调经;寒凝者重灸以温通。
带下病多由脾肾亏虚或湿热下注,带脉失约,冲任失调所致。
治疗时宜健脾益肾,同摄任带,若属脾虚甚者配足三里、阴陵泉以健脾除湿止带;肾虚明显者配肾俞、次俘,针灸并用以补益肾气,温暖下焦,固摄带脉。
若湿热下注所致可配阴陵泉、行间以清热利湿,调理任带。
合谷、三阴交配用[2],出自《针灸大成》,是针灸临床经典组穴。
合谷又名虎口、含口,为手阳明大肠经输穴,乃本经脉气所过,为本经原穴,有通经活血、行气开窍、疏风解表,清热退烧、清泄肝气、通降肠胃、镇静安神之功。
三阴交具有清热退烧、清泄肝气、通降肠胃、镇静安神之功。
三阴交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功,对肝脾肾三脏的某些功能有调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功,对肝脾肾三脏的某些功能有调一气一血,一上一下,气血双凋,阴阳相合,为针灸配穴中的最佳组合,可治疗多种症病,尤其对生殖系统有明显的作用。
补合谷、泻三阴交能使血弱气旺,而泻合谷、补三阴交使血旺气弱,血气聚而固元。
所以对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滞产及产后尿潴留等妇产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通过本研究与足三里穴位进行对比分析,三阴交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效果明显,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54%(104/126)、95(75.3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
综合上述,三阴交在治疗妇科疾病中,临床效果比较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少,是临床上值得推广采用的穴位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
参考文献[1]尚士强.三阴交穴临床主治作用浅释[J].中医药学刊,2007,22(10):16-18.[2]夏粉仙.三阴交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8,16(11):36-37.[3]崔骞,刘其平,冀志芹,等.药物注射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慢性盆腔炎184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24(5):19.[4]周培娟,马文姝.运用三阴交穴治疗产后尿潴留临床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4(13):91-92.[5]邵素霞,邵素菊.关元、三阴交在妇科临床的运用[J].陕西中医,2007,5(6):447-448.[6]罗惠文.妇产科疾病诊断治愈标准[M].兰州:甘肃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8-111.[7]徐以增,胡厚君.三阴交穴临床应用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2008,5(33):226.[8]史晓林,杨爱民,李凤芝.针刺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疗效分析[J].中国针灸,2004,14(5):17-18.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组X 2值P 值12612681(64.29)75(59.52)4.682<0.0523(18.25)20(15.87)5.733<0.0522(17.46)31(21.43)7.926<0.05104(82.54)95(75.39)4.394<0.05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腹痛腰酸、下腹部坠胀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等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妇科检查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