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的结合发展

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的结合发展

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的结合发展摘要: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实践,于是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成为经济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

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学在内容、体系、方法论上的研究成果,明确中国经济学的目标,分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耦合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目标;发展趋势一、现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作为“新思潮”涌入我国,一些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转而把西方经济学奉为圭臬。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传播又一次兴起高潮。

正如著名学者陈岱孙教授指出的,当前经济学界对西方经济学的态度由盲目排斥转而成为盲目崇拜,其主要危险有二:一是对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不良影响,二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方向的误导;如不认真加以克服,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时间跨度很大、内容相当庞杂的学问;它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反映资本主义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重商主义经济学、自由竞争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垄断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几个阶段。

它含有总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知识,其中某些成分可资我们参考和借鉴;但西方经济学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坚持为资产阶级的利益着想和辩护,包括许多流派,他们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有时又是互相矛盾甚至对立的。

因此,盲目崇拜和照搬西方经济学,必然会给我们的经济工作造成失误和损失,这是值得认真总结的。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模式向新模式转变,即经济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追求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而所谓新发展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观念体系,它涵盖了当代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对发展问题的许多新认知。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的方式应当具有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它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

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持续下去;2.发展的目标应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它们最终是要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

新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认为发展过程必须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是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3、对发展的机制和手段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新发展观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因而,政府和市场失败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理论上讲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司法成本通常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

由此,新发展观另辟蹊径,提出了配置资源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只有实现国家、市场与社区三者的互补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新发展观的产生不仅昭示着发展理论的研究正在向更大的领域扩展,同时也标志着发展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新发展理论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首先为发展目标的泛化。

汲取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惟一发展目标的教训,新发展观把经济增长、分配公正、政治民主、环境保护、人的自由实现等等都纳为发展的目标,虽然面面俱到,却不免使人无所适从。

面面俱到的发展目标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各个发展目标并不完全具有相容性,各目标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这方面很大程度上被新发展观所忽视;其次是缺乏对不确定性发展的关注。

新发展观提出的发展方式和手段基本上都属于确定性发展和随机性发展——尤其是确定性发展,这种对人类发展理性的过分推崇,难免会造成发展的某种迷失;最后为发展的视野狭窄。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任何一国的发展都不可能再是国别范围内的封闭式行为。

然而新发展观的发展视野基本上局限于民族国家的界限之内。

超国别范围的共同体、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影响,新发展观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更缺乏建设性的理论体系建构。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二、经济理论的改革(一)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

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二)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和社会人”假设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社会“经济和社会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

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和社会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三)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四)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一)走向规范和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

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

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

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

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

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走向开放和世界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

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

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四、结束语总之,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经济学,无论是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都是西方传统庸俗经济学的一个历史的发展,在基本理论路线和基本理论框架上与西方传统经济学一脉相承,而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根本上相对立。

因此,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路线和基本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一丝一毫的借鉴意义。

当代西方正统经济学营垒中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争夺主流派宝座的斗争是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源远流长的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两大经济思潮的斗争的历史新发展,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模式是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工具,对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坚决的加以排斥,加以批判,彻底肃清其影响。

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派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颇具借鉴意义。

当然,对这种可供参考的有益成分,也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根据我国的国情,加以采择,且忌照抄照搬。

如果说在前三十年我国经济理论界的主要倾向是对西方经济学盲目批判,一概排斥的话,那么,近年来主要的危险是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盲目崇拜,照抄照搬。

对此,我们应当高度警惕,认真加以克服。

否则,后果将是严重的。

*×××××参考文献[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经济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斯蒂格利茨.经济发展需要对经济规律深刻理解[R].“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系列研讨会,2006[3] 赵凌云.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 赵凌云.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