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理解
发表时间:2013-08-09T10:03:28.71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贾晓毛[导读] 有关选篇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如果某些名篇对儿童来说不易理解,可以选取其他篇目,但如果篇目已经入选,就不应该进行任何修改。
贾晓毛内蒙古多伦县回族小学 027300
摘要笔者对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理解做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理解
目前,有关小学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的修改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观点。
不赞成修改的专家认为:对名家名篇的随意修改是一种“削足适履”,是把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是思想方法强加给作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把文章修改得“惨不忍睹”又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不利。
认为名家的原著一般都具有特定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其内涵与作家特有的语言风格、作家所处时代的特定语言表达方式和作品的整体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对原著进行修改都会或多或少地破坏它的整体语言风格和历史文化脉络。
因此,他们主张让学生阅读原汁原味的作品,而且强调语文教育本身就具有教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文学原著魅力、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赞同修改的认为:完全适合小学生的作品很少,多数都要进行某些修改。
因为从适龄儿童的理解力和感受出发,对立意较深、不利于理解的部分进行一些修改,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再说有些表达方式今天已经不常用或不用,不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这方面专家总的看法是:把握好修改的“度”,尽量少改,力求保持原貌。
他们还强调无论是用于教材还是考试,都应对删改部分加以标注,以利于学生日后选取原著阅读。
比较两种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反对修改教材的专家意见并非没有道理,但从语文教育的需要来看,赞同修改的专家意见显得更为中肯、有效。
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①对选篇是否适宜的认识;②对名家名篇入选教材后是否需要修改的认识;③对语文教学任务的认识。
有关选篇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如果某些名篇对儿童来说不易理解,可以选取其他篇目,但如果篇目已经入选,就不应该进行任何修改。
然而,语文教材的编辑遇到的实际情况是,在选材、立意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完全适合儿童的并不多,大多数名家名篇并不是为儿童所作,因此对入选的作品进行某些修改是编写语文课本的惯例。
以《落花生》为例,这是一篇短小精悍、优美平实的夹叙夹议的散文,它在选材和布局谋篇等方面很适合初学写作者学习。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叙述童年时期经历的一次家庭活动,即种花生——收花生——过收获节——谈论花生,引出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种写法可以作为高年级小学生的写作范例。
但是,这篇文章还存在一些不易于小学生理解的地方。
例如,在立意方面,作者通过描述花生的用处及特点,赞扬了一种为人低调、踏踏实实、甘于奉献的品格。
原文中写道:“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笔者认为,将《落花生》一文放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在难度和时代感方面都有不够适宜的地方,放到更高一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似乎好一些。
如果选用它作为教材,人教版的修改更适合教学,否则学生在理解上都有困难,更谈不上通过阅读感受原著魅力,并从中获得写作的教益了。
对于名家名篇入选教材后是否需要修改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来思考。
所谓可能性是指名家名篇是否有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
名家名篇也并非绝对完美,名家的作品在文字表达方面不完全符合普通话表达形式的情况并不少见。
例如,郭沫若先生曾听取编辑的意见将他的诗《天上的市街》中的“市街”改为“街市”,叶圣陶先生则将他的童话《蚕儿和蚂蚁》中的“蚕儿”改为“蚕”。
因此,笔者认为名家名篇入选教材后,为了帮助正在学习语言并发展语文能力的小学生排除阅读障碍、更好地理解作品和学习写作,在尊重作家或其家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修改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要的。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人教版的《落花生》虽然改写之处较多,但并非“惨不忍睹”,编辑是在保持原文原貌的基础上,根据特定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的需要而进行的合理改写。
笔者认为,可以让这类改写过的名家名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导读作用,而原著则可等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再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