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新闻两则》《新闻两则》是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新闻。

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

两则新闻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为了让学生学习得主动,又不至于感到重复,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一带一”的策略,即重点讲读第一则,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则。

我的总体设想是这样的: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建构,重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注意应用活动性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增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感性认知。

同时注意以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主体意识和个性都得到了张扬。

本节课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搜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起到了导学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为重要。

要达到这一要求,平等的对话是前提。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必须鼓励他们每一个思想的火花,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维的过程。

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等目标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芦花荡》“牵一发而动全身”,“突破一点,带动全文”是思量良久之后才定的教学策略。

那么,从哪一点突破呢?“对战争诗化的描写”?“景物描写与主题表达”?“张弛有致的情节安排”?抑或“传神的人物对话”?可谓箩里看花,越看越多。

“蹲下来与学生对话”的回音在迷茫、徘徊之际响起。

为什么不向学生征求意见?于是,在课堂上我以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就是“你对《芦花荡》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点?”“文章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点”?一切都是立足于“你”——“你的感受是”“你的疑问是”“你的观点是”,尽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与学的过程其实是师生精神旅行的过程,教师是导游,他的智慧与工夫主要体现为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最有欣赏价值、学生最有欣赏欲望的“景点”上,并引领他们潜心其中,尽情涵咏,不作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观看和讲解。

因此,我始终把教学重点锁定在小说“如诗如画的景色描写”和“绘声绘色的人物对话”上,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

“读起来,让我们的心情激荡;说起来,让我们的发现闪光;写起来,让我们的思绪飞扬”。

对语言的品味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拿手菜”,这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揣摩妙点,提出疑问。

同时,还课堂以琅琅的书声,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美感。

小说的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对话,只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细细咀嚼,慢慢回味。

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得益、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提升的过程,这节课学到了不少,提升了不少。

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有些点评不到位,“穿插语”有些简单重复、机械生硬,也暴露了个人教学艺术的欠缺。

《蜡烛》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篇通讯非常感人,但难度不大,怎样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流于肤浅,不流于表面,怎样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的情感,去咀嚼语言的精妙,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言入体验,这是我这次在教学设计中着重思考的问题。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是很成功的,让学生做一回战地摄影记者,抓拍感人场景这一语文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能引领学生深入品味作品的感人之处、意蕴丰富之处,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不仅得到了心灵的感动和净化,而且对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学生的潜能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了,他们的回答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这不由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上课不配合,总觉得学生对稍难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没能调动起他们研讨的兴趣,没能给他们一个思维的具体的触发点,没给他们提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平台。

如果课堂中只是简单地问:“你们觉得本文哪些地方感动你?为什么?”估计很多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老生常谈。

所以,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投入学习,去和作品及作者认真“对话”,亲身体验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否则,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校的信》在这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环节里,我把“品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将“读”与“品”紧密结合,用读启发品,用品指导读。

雨果的这封信赞美圆明园与谴责英法联军两大部分思路清晰,文风反差鲜明,这些在阅读中学生并不难认识和体会到,但对文本的理解赏析仅仅到此为止是显然不够的,所以,我必须设计一种能带动学生自主品味、细致探究的有效形式,让他不只为“赞美”和“谴责”二词限制,能阅读得更有个性,能完成一种思维的渐进过程,而朗读和品评的形式恰恰可以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参与,使其从语感的角度体味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反语,在读中感知文章语言与思想,在品中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品中充溢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和碰撞。

可惜,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在实践中都会有它的不足,再精心的设计也难免会有实施上的遗漏。

这堂以“品读”为主的课上,本着“以学为主”的思想,我只重点关注和解决学生提及和发现的问题,有些对于文意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和深化作用的语句在品读时便没有涉及到,尽管在之后那个深化认识的板块中我又刻意地补充了一些,然而这种给予的痕迹过于明显,既不自然,也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感。

朗读品味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方式,很可惜这个实录只能展现过程,没有音效,无法将课堂上学生从大胆尝试到极为精彩的朗读效果表现出来。

另外,既然是以读为主,课堂的预设性也就大大减弱了,你无法准确预知学生朗读的表现和对朗读的评价,那么,如何以读、品促进理解也就需要老师预先有极为充分的考虑和准备,这个预先设计也就注定会是一种开放性的、多维度的方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像《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文章应该是极易抓住学生的,可以说,这是一篇能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好文章,因此,初读时学生就很喜欢,能很快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面对这样的课堂反应,作为教师如果接下来还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领读、导读,难免会压制住学生最初产生的阅读兴趣,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高度集中和压缩,设计了把握主线、自由品读的环节,利用发现“沉重”与“美丽”、“历史”与“现实”、“悲哀”与“美丽”、“真实”与“荒谬”这几组矛盾统一的关键词语作为品读理解的突破口和线索,让学生广泛而自由地循着这条主线去仔细发现,畅所欲言。

这样一来,就如同“带着镣铐的舞蹈”,美丽又合拍,既避免了东拉西扯的所谓放开,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大大提高了课堂阅读效率。

同时,这又是一篇适宜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好文章,它所体现的对历史的牢记与反思无疑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好的影响,所以,在课堂的延展阶段我逐步把学生的关注点推出课文,推向了当代世界,把从文中获得的感受与自己平日积累的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结合起来,大胆阐发自己的观点,使其在课堂上收获到胸怀天下的感觉,树立起和平至上的正确观念。

从课堂实际收效来看,学生们情绪激昂,发言热烈,甚至让我这个课堂上的老师也深受感染。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反思这两节连堂课终于结束了。

我既兴奋又疲惫地走出了教室。

是否成功,由别人评说,但我确实没想到学生对这一活动这么感兴趣,也没想到学生的应变能力会这么强,更没想到出现的问题会这么多,最后一个没想到的是,效果竟然会大大超出我的预料。

新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去搜集整理、参加表演、讨论发言。

我真切地体会到:教育的活力在于创新和生成。

新课改给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只要教师能合理地给学生以机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合作意识都会增强,我们应该把这一空间真正地还给他们。

另外,我感到这节课给学生的准备时间少,综合实践课与一般的语文课有明显的不同,它需要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上好。

很大程度上,它的功夫是在课外,并且常常需要学生下足这方面功夫。

《背影》电影导演张艺谋在拍完《千里走单骑》后说,高仓健(日本名演员)是“惟一一个能用“背身”演戏的人”,即高仓健的背影都极具表演力和震撼力。

而他的表演又非常内敛,即使是“哭戏”,在高仓健那里,都变成了不掉眼泪的“心在哭泣”,震撼人心。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哭泣”和“背身”演绎了人间至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人。

本课聚焦“背影”和“背影的背后”,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背影》是文学名篇,也是百教不厌的老课文;《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教学本文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

由于本文是作者在当了父亲以后,对八年前情景的回忆,感情变化复杂,但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也没经历大喜大悲之类的家庭变故,文章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

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作出自己的体验与评价?这是摆在教者面前的难题。

本课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

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用“吟读”来体验“低回婉转、情抑于中”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背影的背后”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时地介入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至最后“发短信”,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真是水到渠来。

可谓是步步铺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阿长与山海经》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必须及时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结合我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谈谈我对前面教学片断的看法。

我认为要上好新课标下的一堂语课,首先要摆正学生、教师二者之间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谋其政。

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

1.摆正学生的位置。

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