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感觉动作期感觉动作期(或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是指自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
在感觉动作期,婴儿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
此等感觉与动作,最初只是简单的反射,而后逐渐从学习中变得复杂,由身体的动作发展到心理的活动。
到六个月以后,婴儿能够起坐与爬行,并随之出现目的性的动作,即有目的地运用身体的动作(如口尝、手抓)去达到目的。
例如:在尚不能移动身体的婴儿身旁,铺放一条毛巾,毛巾上放置一个玩具,他会伸手去抓取玩具。
如因距离较远抓取不到,几次尝试之后,他就会放弃。
但对较大的婴儿来说,他就会用手拉动毛巾,从而取到玩具,这显示婴儿开始运用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感觉动作期的末期,婴儿的图式将发展到物体恒存性(或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的地步。
在婴儿早期,如用布幕将其面前的玩具遮挡住,他不会寻找;原因是他的图式尚缺乏对具体实物形成心像表征的功能。
换言之,对几个月的婴儿来说,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稍长及至一岁左右的婴儿,对滚入床下而看不见的皮球,他会继续寻找。
这表示皮球之物体虽在眼前消失,而留在他心中的符号性的心像,却仍然存在。
显然,物体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永存在婴儿的图式之中,这表示婴儿末期已开始从具体实物中学到抽象的概念。
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这些动作。
像此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后的模仿(deferred imitation)二、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是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因此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
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此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之研究,为数最多。
皮亚杰之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思期”,原因是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
“前运思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
按皮亚杰的解释以及很多心理学家研究验证(见Phillips.1975),此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合逻辑,主要是由于他的图式在功能上受到以下三种心理上的限制所致。
换言之,以下三种限制乃是儿童思想不成熟的原因。
1.知觉集中倾向(perceptual centration)所谓知觉集中倾向,系指前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向度或层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向度或层面。
顾此失彼的结果,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
对儿童知觉集中倾向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重复实验验证最多的是守恒(conservation)问题的研究。
守恒是一种概念,此种概念所代表的意义是,某物体某方面特征(如重量或体积),将不因其另方面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有所改变。
例如:将一大桶水倒入几个小桶之后,水的原来重量和体积仍守恒不变。
因为前运思期的儿童有知觉集中倾向,所以尚不能具有守恒的概念。
图3-2所示情境即皮亚杰用来观察儿童是否具有守恒概念的实验。
先用A与B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在杯中盛入等量的牛奶(或果汁),并经儿童确认两杯中牛奶量完全相等。
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B 杯牛奶倒入广口的C杯中。
结果形成A杯与C杯的状态。
此时前运思期的儿童都相信A杯中盛着较多的牛奶。
原因是他只集中注意于牛奶在容器中深度的改变,而忽略了容器广度的改变,致使无法形成牛奶体积守恒不变的概念。
皮亚杰变化各种情境从事观察实验。
例如:将十块积本紧接排为一短行时,儿童相信比同块数积木分散排为一长行时为少。
根据皮亚杰的解释,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乏守恒概念,除了因知觉集中于一方面特征,忽略另方面特征之外,儿童只集中注意形态的改变,而忽略改变的过程,也是阻碍他形成守恒概念的原因。
再就图3-2的实验情境看,A和B两杯内所盛牛奶等是第一种状态,A与C两杯内所盛牛奶深度不等是另一状态。
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将牛奶从B杯倒入C杯是过程。
前运思期儿童所注意到的只是前后两种形态的不同,而忽略过程中所显示的事实:C 杯中所盛者就是原来B杯中的牛奶。
2.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不可逆性与可逆性(reversibility)是相对的两个概念。
可逆性是合于逻辑的思维过程。
最常用到的是数学运算以及所有属于因果关系的问题。
所谓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
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称为可逆性。
如以下的例子:由已知9+6=15即可推知15-9=6由已知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即可推知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男生人数由已知A+B=C即可谁知C-B=A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思想不够周延、之所以不能具有守恒概念,在思维时他的图式功能所表现的不可逆性,乃是阻碍其合理思维的原因之一。
菲力普(Philips,1969)曾就儿童思维中不可逆性的问题,采用皮亚杰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观察一个四岁男童的反应,对话内容如下:问:你有兄弟吗?答:有。
问:他叫什么名字?答:叫吉姆。
问:吉姆有兄弟吗?答:没有。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重复研究,儿童思维问题时守恒概念的形成,多在前运思期(2~7岁)之后。
由此看来,学前儿童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未臻于合理思维的程度。
不过,据研究发现,儿童守恒概念发展的水平,随所思维问题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
儿童对数字概念的守恒,发展较早,平均在5~6岁;对物体体积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7~8岁;对物体重量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9~10岁(见Dembo,1991)。
3.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皮亚杰用自我中心主义一词所表达的前运思期儿童的思维特征,其涵义并不带有“自私主义‘的意思。
只用以说明此一时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予以解释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
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只能主观看世界,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
此一时期儿童在思维上之所以带有自我中心倾向,自然与前述之知觉集中倾向的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
图3-3的情境,是皮亚杰用来观察前运思期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心理倾向的实验设计之一(Piaget & Inhelder,1976)。
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如左图A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左图C边)。
此时实验者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该幼儿采同样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不会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即右图C边)来看问题。
皮亚杰采用七岁以下各年龄阶段儿童为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七岁以下儿童的思维方式,都脱不掉自我中心的倾向。
皮亚杰所设计的此项研究,称为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 experiment)。
三、具体运思期具体运思期(或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是七岁至十一岁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此一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能够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推理思维,但此推理思维能力只限于眼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
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儿童,多半能解答以下类似的问题(见Eggen&Kauchak,1992):最后向儿童问:“原来的2比现在的3长还是短?”多半四年级儿童都能正确回答原来的2比现在的3长。
原因是他已经会根据具体事实做推理思维:2比1长,1比3长,因此2一定比3长。
像此种按物体某种属性为标准排成序列,从而进行比较的心理运作,皮亚杰称之为序列化(seriation)。
具体运思期正是小学的主要阶段。
小学中年级能够学习算术四则题,而且能够按题意自行运算,主要就是他们图式的功能已经达到合理思维的地步。
亦即是显现在前运思期的几种心理上的限制,已不复存在。
前运思期的知觉集中倾向,已由去集中化所取代。
所谓去集中化(decentration),是指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思维时,不再只凭知觉所见的片面事实去做判断。
此外,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对可逆性的问题,也不再以不可逆性的思考方式去思维,而且他们均已具备了守恒的概念。
去集中化的思维特征,是具体运思期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1986),曾以前运思期儿童与具体运思期儿童为对象,采用以下的实验情境,观察两时期儿童之去集中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该实验的设计是,将一个红色的玩具汽车,置于深绿色的透明胶片之下,使之看来变为黑色。
让三岁与八岁代表前运思期与具体运思期两阶段的儿童,先看过红色汽车之后,随即将之置于胶片之下,并要他们回答胶片底下的汽车是什么颜色。
结果发现,三岁儿童回答黑色,而八岁儿童则回答红色。
按实验者的解释,三岁儿童受知觉集中倾向的限制,面对此一问题情境时,只能根据情境的外显表象(perceived appearance)去思维。
而进人具体运思期的儿童,面对同一问题情境时,在认知能力上能够去集中化,根据情境的内隐实质(inferred reality)去思维问题。
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由所见而知”,而具体运思期儿童的认知则是倾向“由所知而知”。
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思期时,也已具备分类(classification)的能力。
分类的心理运作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放置在一起。
分类是一项重要认知能力,此项能力也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前运思期的儿童已开始发展出分类能力,惟此一时期的儿童,其分类所根据的标准只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根据皮亚杰研究发现,具体运思期与前运思潮儿童,在分类思维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前运思期儿童只能按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分类(如颜色、形状、体积、功用等),而不能按复杂的、抽象的标准分类。
皮亚杰曾以学前(前运思期)儿童为对象,在面对很多不同颜色花朵之情境下,先后问他们两个问题,先问:“你说红花多还是白花多?”等他回答之后再问:“你说红花多还是花多?”结果发现,学前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但却不能回答第二个问题。
按皮亚杰的解释,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尚未具备类包含的能力(Piaget & Inhelder,1969)。
所谓类包含(class inclusion),是指分类思维时能区别主类(大类)与次类(主类中所包含的各次类)间之关系的能力。
按上述问题,红花与白花都是花类(主类)之下的决类,彼此间的特征具体明显,容易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