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综合训练汇编[精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综合训练汇编[精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非选择题综合训练汇编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1)据材料说明,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2)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

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归纳一点即可)
2、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统一的重要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2)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他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西汉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1)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

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4、看图回答。

1)图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2)写出图二所示东西方商路名称。

(3)美丽的新疆地区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你能说出其被统辖的标志吗?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帝王?
(2)“秦皇”时期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汉武”时期对儒家学派采取了什么政策?
(4)“秦皇”、“汉武”对儒学态度截然相反,但现象的背后,也有着共同的目的。

这个共同目的是什么?
(5)为加强监察制度,这两位帝王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魏主”指的是谁?
(2)上述材料是其改革中的哪一项?
(3)你能列举出其改革中改变鲜卑族风俗的其他内容吗?
(4)本次改革有何影响?
(5)从“魏主”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6)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社会特征是什么?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引自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他女儿的讲话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

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

——摘自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1)材料一中的“字”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指的是什么文字?
(2)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3)我们应当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8、判断题,判断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每小题2分,总计10分)
(1)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汤把都城迁到殷,商的都城稳定下来。

()
(2)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司法。

()
(3)国时期,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造船业。

()
(4)从西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
(5)四川出土的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
9、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回答“
(1)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区?
(2)江南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
(3)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10、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

“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请回答:
(1)材料中的“他”是谁?他曾几次出使西域?
(2)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当时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来管理西域?
(3)他在出使西域的路途中历尽坎坷,你认为他的哪些优秀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11、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讲经图》,所说的“经”是指“六经”,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最早兴办太学的皇帝是谁?当时太学设置在何处?
(2)这位皇帝采纳哪位学者的什么建议,使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封建朝代的正统思想
(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作为教育家,他对古代教育有哪些杰出贡献?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他的教育名言2条。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谈谈这句话对你处理同学关系有何启示?
1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

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5)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请你谈谈你对我国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