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句和关联词5

复句和关联词5

番思考。
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关联词
假设复句
“如果(假如、假若、倘若、要是)……那么(就、 便) “即使(纵然、哪怕、就算)……也……”
举例
Ⅰ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能不攻 自破。 Ⅲ 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
的享受。
• 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没 有成为现实 • “即使”表示撇开的是虚拟的事实,是 做最大的假设罢了。
复句特征
(一)一个复句是一个句子。它和单句一样,有一个 句终语调,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 (二)每个复句,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这些 分句或是主谓句,或是非主谓句。 (三)复句里的各个分句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相 互依存的。其独立性表现在,每个分句都有句子的性 质和地位,一个分句不是另一个分句里的一个成分。 其依存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句与分句之间总会 产生一定的关系;二是分句之间往往用特定的关联词 语联结起来;三是根据表述的需要,分句的主语可承 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第四,分句和分句之间,有 明显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等表示。
并列复句和递进复句的区别
• 并列复句分句间或者是平列关系,或者是对举关 系。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他的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 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一边让雨淋湿我的头发,一边还想去田野悠然地 踏青呢。 常用的有“也”“又”“还”“既……又……”“ 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 不是……而是……”等。
易混淆的复句类型
• 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 记。 •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让步, •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分析复句(多重)的方法步骤:
• 先读懂整个复句所表达的意思,这是基础。
• 步骤: 1、总揽。 全句的分句数目、结构特点; 2、确定分句间结构关系。 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及关联词(隐去的可 试着补出来复句);
3、确定复句的结构层次关系。 ①先确定第一个层次和关系(全面理解 全句的基础上。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 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 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 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 第一层。); ②继续切分,至分句为单句止。
• (三)解说复句:也称总分复句,由总提和分说 两部分组成,总提用一个分句,分说与总提相应 ,用几个分句表达。 1先总后分,例如: 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 的。 据说错处有三:一是态度,二是气量,三是年 纪。 • 2先分后总,例如: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我 们应采取这种态度。
选择
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 了。
常见的关联词
转折复句
“虽然(尽管、固然)……但是(可是、却)……”
“但” ①
“但是”
“可是”
“然而”
“却”
举例
尽管灰姑娘连丢下一只水晶鞋都无暇顾及,就慌慌 张张地奔”,可是不会用思想。
因果
⑶ 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 下马观花。 解说 ⑷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 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 缺少的质朴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因果、递进
易混淆的复句类型
一、并列复句和选择复句。这两种复句中的大部分句子容 易区分,但也有容易混淆的情况。并列复句中从正反两 方面对比表述的类型(常用的关联词有“不是……而是 ……”,“是……不是……”),有学生易混同于选择复句 中的一种没有取舍的情况(常用的关联词为“不是……就 是……”)。例如“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 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辨别这两种复句: 首先可以从关联词入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两类 复句的关联词进行比较(特别是比较其关联词的后部 分),分析其异同点。 其次,可从句子表达的意义上来区别。并列复句是 为了鲜明地说明事情或事物的特点,意思往往是确定的; 选择复句则列出两种不相容的可能,引人注意,意思是 不确定的,要人们自己去确定取舍。
易混淆的复句类型
三、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这两种复句由于在某种情况下 比较相似,所以很容易混为一谈。如(1)“如今,你若 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 道。”(2)“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沙丘就可以 被固定下来。”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例(1)是假设复 句,例(2)又是条件复句。 可从两方面来辨别这两种复句。 第一,根据关联词来辨别:凡是前一分句中的关 联词与“如果”意思一样的(如“假如”、“假若”、“若是”、 “若要”等),则是假设复句;凡是前一分句的关联词与 “只有”意思相近的(如“只要”、“除非”等),就是条件 复句。 第二,根据句子感情色彩来判断:假设复句往往 带有假设的意味,主观色彩较浓;而条件复句常常是冷 静地叙述情况,比较客观。
3他是应该来的,只是没时间。
只有靠自己亲自观察,才能知道实际的情形。
类型和关联词
条件复句
有条件的条件关系:“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不、否则)…” 无条件的条件关系:“无论(不论、不管)…都…”
举例
Ⅲ 除非是到了冬天,你才能看到这遍山的杜鹃花。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
• 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 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一层,如程度更 深,数量更大,范围更广等。递进复句一般要用 关联词语连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更”“而且 ”“甚至”“尤其”“特别”“何况”“不但( 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还 )……”“尚且……何况……”等。 例如: 1、那雨却下得大了,而且下了一整天。 2、对于叔叔回国这件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 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 置一所别墅。 3、老旦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 唱。
(五)递进关系
后一个分句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更近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 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反之亦可.递进关系必须用关联词语. 1一般递进: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层层推进,合用关联词语递进的意 思比单用关联词语的强些.例如:
(1)现在隔开法不仅得到普遍采用,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2)他不认识我,甚至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
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所以浪费时间就是耗费生命。
关联词
因果复句
⒈ 说明因果关系: “因为(由于)…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因为” “由于” “所以” “因此” ⒉ 推论因果关系: “既然……就……”
举例
Ⅱ 你既然已经知道错了,就应当尽快解决。
Ⅴ 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结婚, 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指出选择关系复句类型:
(1)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未定
(2) 你这样做太慢了,还不如他那样做来得快. 已定 (3)要么被困难吓倒,要么把困难克服. 未 定 (4)我宁可自己多做一些,决不原意把工作推给别人. 已定
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搬掉。
加关联词
选择复句
①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 气, 宁可 饿死, 也 不吃你的饭。 宁可 ②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倒下去, 不愿屈服。 或者说 ④ 这决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 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 (1)、如何区分单、复句: • 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凡是一 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 如:他今天有病没去上班。 他今天有病,没去上班。 • ③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 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 热爱生活。(单句)(使用的关联词语只能在主 语和谓语的前面出现)
2特殊的一般递进:前一分句表示否定,后一分句表示肯 定.从反面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1)你这样说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团结 3衬托递进,前面分句是后面分句的衬托,后面分句的意思 推进一层.这是一种强调的说法.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 以只用承上关联词语,或只用启下关联词语.例如: (1)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向他提意见了.
•三、画出下列双重复句的层次并读出关系
1、我很高兴, Ⅰ因为我很早就听到闰土这个名
字, Ⅱ 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
递进 因果
2、我们相信它, Ⅱ因为它“是”;我们不相信 Ⅰ 因果 并列 它,因为它“非”。 Ⅱ
因果
3、他不义之财太多, Ⅰ不但引起人们的憎恨,
递进
Ⅱ也遭到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递进 因果
(四 )选择关系
1有的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 这叫未定选择;例如:
(1)或者你到上海,或者他到南京,或者你们都来.(陈述式)
(2)他是忘了,还是故意的?(疑问式)
2有的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这叫已定选择。
(1)与其夸大胡说,还不如宣布“我不知道”.
(2)我们宁要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杂.
小试身手(什么关系的复句)
并列
1他一边让雨淋着头发,一边还想着去田野悠然地踏青呢。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探测。 并列 3老旦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递进
4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 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递进
5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 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易混淆的复句类型
二、因果复句和并列复句。 虽然这两种复句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因果复句中表 推论因果关系的情况(常用“既然……就……”来表示), 有些学生易混同于并列复句中的“既……又……”的情况。 例如:“既然我们是学生,我们就要认真读好书。”这个 复句本来是因果复句,但有些学生判断为并列复句。 辨清这两种情况的方法有二: 第一用换关联词法来判断,表推论的因果复句中的 “既然……就……”可换成表一般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 为……所以……”,意思上不会有多大的变化;而并列 复句却不能把“既……又……”换成“因为……所以……”; 第二,用前后分句换位法来判断:前后分句不能 换位的是因果复句,能换位意思不变的则是并列复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