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审题四步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不得不审,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认真揣摩命题的四个方面,各有各的用处。
1.审材料(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
如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
/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
/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
如: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
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
”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2.审提示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
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审话题(1)话题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
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的立意没有约束性,只有启发性,例说性--所以才叫举一反三的“一”;没有材料或提示语也可以命出话题作文的,如:请以“欣赏”为话题……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抛开话题,只注意材料,那么,很多写作的新空间将不能涉及,不会涉及,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话题规定范围。
话题只是严格规定了范围,一般不规定立意、文体、题目等。
话题是最大开放中的最小约束,审题时不能视而不见,要通过它明确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以便准确地打开思路。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审题主要是找范围限定--“镣铐”,立意则是“镣铐”下的“跳舞”;审题须追求“准”与“切”,立意须追求“活”“深”“新”!因此话题作文要注意:①不能偏离话题。
②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话题作文涉及面广,可以有多种立意,可以设置出多个中心,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是一个中心,多中心等于无中心。
③切入口要小。
因要让几十万、上百万考生可写而给的话题,可写的范围是很广的,可写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一个考生最多不过千字的作文能写的就只能是话题下的一个小点或一个小侧面了,切不可贪大求全。
(3)话题范围宽泛。
题作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二是自由性。
话题固然是写作的核心,而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话题规定着写作范围,但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
它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使考生有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
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
上乘的话题作文更看重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一般考生所未写。
因此,要善于追求可写的广阔新空间!形象地说,话题作文能“戴上它轻松的‘镣铐’,跳出你潇洒的‘舞蹈’”。
4.审“注意”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为“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必须一一符合。
话题作文的审题来源:新浪博客时间:2012-03-24审“话题”,要秉持“三项基本原则”:1.相关性原则在话题作文命题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特定的词语--“有关”,一个特定的句子--“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它既扩大了取材范围,同时又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整体性原则(1)对题干的解读要有全局观,不能忽略阐述性内容。
阐释性话语是连接材料和话题词的过渡句,它提示话题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向。
只有把这些阐释性话语和话题核心词联系起来思考,并充分重视阐释性话语的隐含信息,才能最快最好地把握题意。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分析]命题在“智子疑邻”故事之后,通过阐释性话语,对写作的内容要点进行了提示,那就是连续两个疑问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两个问句,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回答的问题--考生既可以同时阐述清楚“有没有关系”和“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也可以只阐述其中一个问题。
--重视了这两个问句,就可以很快明确写作的内容要点。
□阐释性话语还提示了立意的多样性。
“类似”“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等词语告诉考生--可以肯定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影响,也可以对此进行否定。
--立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主张即可。
(2)对话题核心词的把握要有整体意识,不能模糊核心词的内涵和外延。
[例题]继续以上题为例。
[分析]“感情”、“亲疏”、“认知”是话题的三个核心词。
而:◇“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情绪波动、感情用事、憎恶喜好等一般意义上的感情之事。
◇“对事物的认知”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与判断,不同于一般的理智与决定。
(3)对“关系”的把握要有统领主线,不能忽略彼此间的紧密联系。
面对关系型话题作文,我们必须具有整体把握各个核心词及其彼此关系的能力。
丢掉任何一个核心词,或忽略了彼此间的关系,写出来的作文都可能偏离题意。
[例题]继续以上题为例。
[分析]如果对“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认识不透彻,缺乏统领各个核心词的关系主线,写作中仅谈“感情”一词,或只谈“认知”,而没有阐述“亲疏远近关系”导致“认知的正误深浅”的,都是没有对话题进行整体把握。
3.暗示性原则(1)提示语对取材的范围的暗示作用。
抓住提示语中具有暗示性的关键词句选取题材不会跑题。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
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
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
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
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
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分析]□“触动心灵”暗示:所选的材料必须是具有震撼性;所写的“选择”一定是艰难的,进行过激烈的思想交锋后才作出的,能在心灵深处引起倒海翻江反应的。
□“我们大家”暗示:选材空间很大:我的、你的、他的、大家的,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个人的或集体、社会的,均能进入写作选材的范围。
□“是怎样选择的?”暗示:要写出选择的具体过程。
□“又该如何选择?”暗示:在“选择”时一定要作出健康的正确的价值判断。
(2)提示语对话题切入角度的暗示作用。
能够准确地利用“提示语”,写作时角度的切入就会更准更快些。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使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
”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
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分析]“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提示我们在构思时,以从反面切入为佳--◇或记叙“诚信”被抛弃之后的遭遇、后果;◇或阐述“诚信”被抛弃之后的深思、感想等。
(3)提示语对立意倾向性的暗示作用。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圆形、三角形、半圆形、不规则图形)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
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