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初中话题作文的审题指导ppt
初中话题作文的审题指导ppt
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中心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 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 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 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 己文章的观点。
例题: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 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 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 本,这位青年抛弃了不该抛弃的东西。尽管这个故事并没 有结论,但寓意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而这个道理, 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 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 抛”来写的。今年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写诚信可弃, 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 点。 返回
例三: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 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 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 的称呼。对此,你有什么联想、想象或见解呢?请以“地球村”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 这篇文章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重复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地 球变小了,变成村落了。这是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不宜 再多说。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要求以“地球已经是个村”为前提, 来写你的联想、想象和见解。明白了这一点,思路就不难打开, 文章也不难写好。如,地球变小,经济一体化了,我们应该怎 么应对(可以联系我国加入wto来写,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必由之路,也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再如,在一个 村子里,和平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的世界还不怎么安宁,呼 吁和平可以成为很好的立意。再如,地球变小,资源更应珍惜, 环境更需要保护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多文章可做。明白了这 一点,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容易把握住。对地球怎么会变小就不 能花较多的篇幅去论说,三言两语开个头就行,主要篇幅要用
话题作文审题指导
什么是话题作文
先看一个话题作文题目: 树,与人类相生相伴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 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 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 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题,会有自由飞翔的遐 思……
请以“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例二: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 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 上唯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 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 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这个题目不能停留在反映“变化”上。话题材料 已经说明了世界是变化的,再停留在反映这一点上 便不符合命题要求。要紧紧抓住话题材料提出的问 题“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来 思考作文的立意,写出鲜明的观点来。如“以变应 变”、“与时俱进”等,以及我们不仅要适应世界 的变化,更要探索变化的规律,主动地去改变世界 等等。这样抓住关键思考立论,文章就有了深度。
话题作文审题方法
1、小切入: 话题外延宽泛,既给了考生选材的充分自由,可 能同时也带来了甄别的疑惑,所以一旦确定作文题是话题作 文时,就应从话题所蕴涵的多、而杂的内容中选取一点,而 这一点肯定也是考生本人感觉有的写、写得出、写得好的一 点,这一点肯定也是动全身、知全貌的一点,这一点最好也 是有新意的、别人想不到的一点。这样宽泛的大话题一经小 切入,就可以化大为小,然后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作 文就容易写,容易写细,容易写透。 2、以小见大: 小切入并不是写小家子气之作,而是要以小见 大,一叶知秋,透过一扇小窗尽窥独特之风景。换句话说, 小切入是把大话题变小,大主题是要立意深远。小切入是寻
话题作文的特点
1、 相关性。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
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
2、 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和以前的命
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相比,给了考生在题目、 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一般情况 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题目自由 (2) 选材自由 (3) 文体自由 (4) 想象自由
这就是一道话题作文的典型例题。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 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围绕着所给话题,就是 围绕着所给谈话内容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在上述 例题中,只要考生所写作文与“树”有关,都算切题。记 叙文可写自己亲历的或看到或想到的有关“植树”或“毁 树”的人、事,也可以记叙以“树”所喻之人、所喻之物、 所喻之抽象的文化现象,又可以是畅想未来社会的人与树 之间的生存关系;说明文可说明树(也可以是一种树)的 种类、特点、作用、栽植等知识,也可以说明植树(或毁树) 的作用(或危害);如果写议论文,可由树的自然特点谈起, 由物及人,引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议论,如树木与“树” 人,如由“树木、树林与气候”引发的生活、社会现象思 考。此外,还可写成戏剧。 把握话题内容的实质,追求与话题内容“神似”,行文中 可能没有提到与“树”的字眼,但也算切题。
要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读懂话题材料,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还与能 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角度 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作 文就难免或浅或偏。 例一:2000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说的是一次鼓励创 新的报告会。会上一位学者以4个图形的实例说明答案是 丰富多彩的,而这个被说明的道理就被用作话题。这个 话题,也就是我们构思文章的前提。面对丰富多彩的世 界,有什么思想感受,想到些什么,想怎么办,是写好 这篇作文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关键问题去思考立意, 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深度。如果停留在为话题“答案是丰 富多彩的”补充例证,虽然并不偏题,但文章立意容易 偏浅(因话题材料已说明此意)。如果对这些问题根本 没注意,而去改写、扩写这个会议故事,就完全偏离命 题要求了。
找一个恰当独特的支点、视角,表达大主题是要具体阐述一 个富有现实意义、有一定厚重感的、能给读者带来震撼力的 核心。
审清话题作文限制
话题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话题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组 成。审题,对写作要求(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 规定)自然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而更要紧的是 要细读话题材料与话题,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 局安排,这是审题要下的主要功夫。他们以为只要围绕 话题写就可以了,话题材料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多余的, 没有必要用心去读、去理解。其实,果真如此的话,命 题中也就只要出示话题而不必再提供话题材料了,如同 数学一样没有必要提供多余的已知条件。既然提供了话 题材料,就自有命题者的用意。这用意一方面是提示, 另一方面就是限制。不用心看话题材料,不了解命题的 限制何在,匆匆下笔为文,也就难免出问题了。 限制一 限制二 限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