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桐乡方言的建议
倡议者/沈涛、钟涛杰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桐乡的文化特色也承载在桐乡方言中,保护桐乡方言是保护桐乡本土文化的延续,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同乌镇戏剧节的建设,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推广普通话与传承保护桐乡方言二者并不矛盾。
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语言隔阂,促进人民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是为了消灭方言。
桐乡是嘉兴五县两区流动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之一,相互融合环境良好,没有排外传统,推广普通话也取得较好效果。
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桐乡方言的环境不断受到压缩,因此,有意识地保护和继承桐乡方言,很有必要。
对于桐乡方言,不仅有保护、防止流失的问题,还有一个利用和开发的问题。
新西兰作为移民国家,在如何处理本土语言和通用语言的关系问题上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特色即是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加大重视和挖掘桐乡方言文化的力度,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需要。
桐乡方言的现状
(一)桐乡越来越缺少桐乡方言的语言环境。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籍人员不断增加,现在桐乡尤其是梧桐街道、乌镇镇、濮院镇等镇(街道),年轻一代更多会选择采用普通话作为交流工具,越来越缺少桐乡方言的语言环境。
此外,桐乡方言也缺乏有效的宣传载体,公共场合极少设置方言广告,成功的方言广告语或宣传语很少,电视、广播媒体也缺乏语言性的节目或栏目。
如嘉兴电视台的“今朝多看点”、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等等这些城市已在这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观念、意识不利于方言保护。
桐乡人现在缺乏保护自己语言文化的意识,未认识到桐乡方言是个宝,许多桐乡本地人对教育下一代说桐乡话的积极性不高。
同时许多桐乡人的观念没有转变,认为桐乡话会影响普通话发音,影响与人交流。
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教学是以普通话为主,生活中孩子可以适当说方言,除了对与人交往、吴语的发音丰富,所以会吴语利于学习外语发音,还能增加一种思维方式。
学习双语可以让大脑更加健康、多元以及活化。
但现实是,不会说桐乡话的孩子越来越多,导致更多的孩子不会说桐乡话,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缺乏规划和激励措施。
诚然,桐乡方言仍缺少文字支持,不利开展双语教学,听不懂更多是因为基础不扎实,所以保护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与桐乡话有着同样语言来源、拥有同一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嘉兴,在调查研究、开发利用方面远远超过了桐乡。
保护和传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有建设规划,不能随意行事,并形成一套激励办法。
措施和建议(四项措施10条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全社会形成共识。
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使政府、民众、社会达成广泛共识。
桐乡方言是桐乡文化的载体之一,保护和传承桐乡方言就是保护桐乡文化多样性(保护观);推广普通话与传承保护桐乡方言二者并不矛盾,而且随着桐乡方言逐渐被弱化的失衡现象,需要保护和传承(平衡观);桐乡方言资源是个宝库值得挖掘和利用(资源观)。
树立正确的传承桐乡方言观念,引导和鼓励中小学生学说桐乡方言,多用桐乡方言交流。
编撰或补充桐乡乡土教材,试行在镇(街道)中小学中开设适量的桐乡方言课,在桐乡高校中开设桐乡方言选修课或讲座。
(二)重视规划引导,营造保护方言环境。
结合桐乡“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有关保护、传承和利用桐乡方言资源的各级规划,可以梧桐街道、乌镇镇、濮院镇等镇(街道)为重点,以桐乡话为重点,并以点带面,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保护和利用桐乡方言资源的语言大环境。
在公共场合增加使用桐乡话,如城市公交车及城乡公交车使用桐乡方言报站,播出频率可由少到多。
在举办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民间集会等活动中增加使用桐乡方言、安排桐乡方言曲(节)目。
(三)加大挖掘研究力度,提供应用基础资源。
争取桐乡话列入教育部、国家语委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的项目资助和指导,并制定全市的规划,例如梧桐街道、乌镇镇、濮院镇等为我市首批试点镇(街道)。
在全市范围抢救记录和保存语言、方言资料,通过语言信息处理和网络数据库的建设,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以后可逐步将其整理、制作成“桐乡语音地图”放上网络,
支持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嘉兴教育学院桐乡校区等高校设立桐乡方言的研究机构,深入开展研究;由政府部门出资出版推广桐乡方言的字典、音像制品等工具书。
(四)鼓励桐乡方言文艺创作,创新保护及宣传形式
鼓励桐乡方言文艺创作,除了三跳和方言歌曲以外,组织桐乡方言民谣、民间故事的搜集和整理,举办相关赛事等,利用新媒体,支持引导“桐乡乡音”类网站或网页建设,提高宣传与传播效率。
组织“寻找桐乡方言达人”(多种方言)活动,为鼓励青少年传承方言,还可设置青少年桐乡方言达人,同时举办桐乡方言比赛(单种方言)。
桐乡电视台可组织一个语言竞技节目,可借鉴广东电视台南方卫视频道的《谁语争锋》节目。
该节目是一档以广东地区方言为竞技内容、发扬广东地区地方文化、寓教于乐、趣味性十足
的答题晋级类真人秀节目。
借助这种节目平台,可以使专家(出题、点评)、媒体和主持人、观众(场内外)充分参与,参赛队可以是全市电视台主持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外省籍选手、海外桐乡籍华侨等,节目内容不限于方言,可包括各地民俗民情、地域文化及发展成就等,各地主持人的参与有第一、第二现场,也带动各地的观众参与程度。
可策划三年(季)规划,与桐乡的建设、方言保护与利用的成果逐步展示,所选出的方言发音人、方言达人等均可添彩。
我国各地的方言俗称“方言”、“土话”,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它融合了一个地方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地理风俗等要素,因此也可以说方言是研究一个区域文化的活化石,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如今,桐乡越来越缺少桐乡方言的语言环境,会说、愿说桐乡方言的人逐渐减少,特别是城市的孩子,大多已不会说“桐乡方言话”,桐乡方言面临慢慢被失传的风险。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方语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类语言是不可复制的,她一旦消失,对人类的文明而言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并不等于禁止地方语言的发展,并不等于消灭地方语言,保护方言已经成为传承文化的一项重大工程,地方话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对于方言来说,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不是静态地研究而是动态地使用,唯有在使用中传承,在使用中才能让方言焕发生机。
如媒体的大力宣传与使用,颇受大家欢迎的桐乡话广播剧、当地方言的电视剧、小品、戏曲、歌曲、视频等的传播效果很好,也彰显了桐乡方言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桐乡方言保护与传承氛围。
利用与创造桐乡方言的语言大环境,建立和提高桐乡人保护桐乡文化的意识。
二、进一步明确宣传、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桐乡方言的研究和保护传承职能职责,切实加大对桐乡地方话保护与传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政府有关部门对各地主要方言传承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制定保护和传承的措施。
对即将消亡的方言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录音保存,以供研究。
三、借鉴苏州对当地方言的保护措施,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将桐乡地方语言纳入到当地学校教育体系,在小学和初中初年级增开方言课程,传授地方风俗及传统文化。
四、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增加方言节目的播出时段。
五、要在广大家长、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孩子中树立传承桐乡方言观念,人人都来讲、来学桐乡话,鼓励孩子们与父母沟通、和同学交往时,用桐乡方言交流。
六、在公共公场合增设市内主要方言讲解、广播,如在图书馆、纪念馆、公共汽车、动车等公共文化场所增加桐乡话讲解、广播。
倡议者简介:
沈涛(1994-),浙江桐乡人,桐乡市凤鸣民间历史研究中心法人兼主任,主要从事本土文化研究与传播。
钟涛杰(1992-),浙江桐乡人,桐乡市凤鸣民间历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兼桐乡市凤鸣民间历史研究中心桐乡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吴语方言研究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