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遗文化的保护策略

非遗文化的保护策略

艺术设计学本科1班李欣怡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

无论是口述文学及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等,无不与个体或群体的人的活动(包括展示、表演和传承)紧密相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保存”,而更体现为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的活态的保存。

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所面临的困境日益严重。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环境迅速改变,其消亡速度不断加剧。

在这其中,一个突出现象表现为传承人和传承活动难以为继。

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原因,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受到巨大挑战,其生存状态日益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活动日益衰退,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曾在前些年的调查报告中特别描述了这一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变化,一些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门庭冷落,而这些民间艺人大多年岁已高,如不及时传承,则会使这些“绝技”随着他们的去世而失传甚至灭绝。

这些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被重视,支持、保障传承活动的开展也成为政府、社会乃至教育部门一项重要工作。

各级文化部门、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有关保护传承人活动,建立传承人档案,认定与命名传承人;文化部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命名工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证仪式;
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于2007年6月6日“文化遗产日”举行首次“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大会”,全国15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166个民间艺术家获得称号;各省市区也陆续开展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命名工作;各地政府、社会团体还积极研究和探索保护传承的方式方法,如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生态博物馆、以乡镇、村落、社区为单位开展传承活动等等;不少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给传承人创造条件,提供经费、场地、带徒等支持,为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开展普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规定有条件的中小学应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内容等等;
实践经验表明,要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必须使党和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和法制化。

当前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国家立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正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相关立法。

目前正在起草中的法律草案初步确立两个重要制度,即名录制度和传承人保护制度。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这两个法律制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
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所以针对这个,我们的主要方法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开展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
二、建立完善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三、做好遗产的评估鉴定工作,认定和命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传承人
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机制
五、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制度
七、收藏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
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般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取决于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和文化政策的制定决策情况。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倡导缔约国在国家一级保护工作层面上,应该注重提高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水平,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不可代替性和不可再生性,更加凸显出了其稀缺性的特质,同时由于保护措施不够得当,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消逝的命运,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制造了较大的困难。

然而,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稀缺性虽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却使其经济价值不断地得到增值,成为最能体现出文化差异性的民族资源,并具备了拥有文化产业资本的潜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内隐性和外显性两种文化产业资源,内隐性一般是通过文化载体或氛围呈现出来的,是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而外显性则属于民族服饰、特色建筑、民间舞蹈、生活方式等民俗文化及相关的生活事项。

高层次的民俗文化十分重视营造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既需要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为载体,还必须能够充分地体现该文化的生长环境和氛围,既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隐性和外显性的结合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市场的过程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化的进程,是其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必经道路。

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利用。

发展并壮大相关产业,实现传统文化中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

现阶段,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网络、科技、现代媒介相接轨,用影像的手段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们还可以采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把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遗产变成新媒体时代下的动漫形式或网络游戏形式。

对传统文化配以电视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以及曲艺项目等产业化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大价值地利用,既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弘扬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促成文化产业的升级。

从旅游产业角度看,非物质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旅游吸引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特性,所以在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时,应该把其看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加以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