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1.免疫(immune):·传统——机体识别和排斥清除抗原性异物,维持体内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现代——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功能:·免疫防御—机体抗御、清除病原体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免疫的作用;·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性细胞,而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3.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所执行的免疫功能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保护性作用。
4.异常情况下——产生病理性免疫损伤作用。
通过“自己”和“非己”的免疫应答,发挥免疫功能。
5.免疫防御:过度——超敏反应;不足——印发免疫缺陷病或对病原体高度易感。
6.抗原(Ag):一类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载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7.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Ad):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即它是决定抗原具有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8.影响(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理化特性——化学性质……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是大分子有机物,无机物没有免疫原性。
——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KD,通常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化学组成和结构。
有机物质的免疫原性除与分子量大小有关外,还与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分子构象和亲近性。
抗原分子可因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或侧链间距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免疫原性。
——物理状态化学性质相同的抗原物质可因其物理状态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免疫原性。
一般来说,聚合状态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其单体显著增强,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
(人们常将免疫原性较弱的抗原吸附于某些大分子颗粒表面或使其聚合,以增强其免疫原性。
)二、宿主因素:(1)异物性。
抗原性异物免疫原性的强弱与抗原和宿主的亲缘的关系远近有关,通常亲缘关系越远,抗原的免疫原性就越强。
(如鸡卵蛋白对鸭是弱抗原,对哺乳动物兔则是强抗原。
)(2)遗传因素。
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应答能力受遗传因素的控制。
(3)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
9.10.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
(名词解释)11.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
12.免疫分子: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分子两大类。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属于分泌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CD分子属于膜型分子。
13.免疫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a免疫防御:是机体抗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时的一种免疫保护,即通常所知道抗感染免疫作用。
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引起超敏反应;过低或缺失导致免疫缺陷病或对病原体高度感染。
b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形细胞,而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功能失调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甲亢,SLE)。
C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形)细胞核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功能失调引起肿瘤或病毒持续感染。
(问答或填空)14.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名词解释)15.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名词解释)16.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γ球蛋白中,部分在α、β球蛋白,而且γ球蛋白并不都具有抗体活性。
免疫球蛋白在血清中主要以γ球蛋白的形式存在,可分为分泌型(SIg)和膜型(mIg),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作为抗原识别手提表达于B细胞膜表面。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也可存在于其他体液中如呼吸道黏液、小肠粘液、唾液以及乳汁中。
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因子。
17.各类免疫球蛋白:(1)IgG: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血清半衰期较长约为23天,居五类Ig之首,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具有重要的抗感染免疫作用。
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
抗毒素、抗病毒和大多数抗菌抗体均为IgG。
(2)IgM:分为膜结合型和血清型。
膜结合型(mIgM)为单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
血清中IgM有五聚体,分子量居五类之首,又称巨球蛋白,具有高效抗感染免疫作用,是种属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也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
(3)IgA:血清型和分泌型。
血清型主要为单体,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分泌型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4)IgD:血清型和膜结合型,而这均以单体形式存在。
MIgD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血清型的含量比较低。
(5)IgE:是种属进化过程中出现最晚的,也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低的。
主要有呼吸道如鼻咽、扁桃体、支气管和胃肠道粘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
这些部位证实变应原入侵和超敏反应的好发部位。
主要参与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8.补体(C):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能补充协助抗体溶解细菌溶解细胞。
19.干细胞(血清中的C)和单核巨噬细胞(炎症组织中的C)是体内C的主要来源。
20.补体系统激活的途径:经典途径(CP),MBL途径和旁路途径(AP)。
P3721.免疫应答:免疫系统在接触抗原后,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增值、分化并表现出免疫相应的过程。
具有识别异己,特异性和记忆性的特点。
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接受刺激和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有APC、T细胞、B细胞。
2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感应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23.T细胞亚群:Th(辅助型),Ts(抑制型),Ti(诱导型),Tc(细胞毒性),TDTH(延迟性变态反应)。
24.(1)体液免疫参与的细胞:抗原提呈细胞,B细胞。
(2)细胞免疫参与的细胞:专职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CD4+Th细胞核CD8+CTL。
25.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抗体产生的四个阶段:(1)潜伏期:是指抗原进入体内到相应抗体的产生之前的阶段。
此期的的长短与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途径和集体状况有关,短者几天,长着数周。
(2)对数期:抗体呈指数生长的阶段。
(3)平台期:抗体水平相对稳定,既不明显增高,也不明显减少的阶段。
(4)下降期:是指抗体合成小于降解速度,血清中抗体水平逐渐下降的阶段。
26.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1)初次免疫应答。
病原体等TD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引发的体液免疫应答称为初次免疫。
特点:潜伏期长;抗体倍增所需时间较长,抗体含量低;平台期持续时间较短,抗体水平下降迅速;血清中抗体以IgM为主,IgG为辅且出现相对较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强度较低,为低亲和性抗体。
(2)再次应答:初次应答后,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
特点:诱导产生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倍增所需时间短,抗体含量大幅度上升;平台期维持时间较长,抗体水平下降缓慢;血清中抗体以IgG为主;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强度高,为高亲和性抗体。
27.再次应答主要由记忆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介导产生,其应答规律已广泛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多数疫苗在初次34.病毒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个体之间);(2)垂直传播(母子之间,通过胎盘、产道等)。
35.病毒的传播途径: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生殖道粘膜),皮肤(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注射或机械损伤)。
36.细菌:是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37.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但消毒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胞。
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就称为消毒剂。
38.灭菌:是将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其他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全部杀灭或清除,达到无菌状态,灭菌是最彻底的消毒。
由于灭菌的化学药物(能杀灭细菌芽胞的消毒剂)称为灭菌剂。
39.内毒素:是格兰阴性菌细胞壁钟的脂多糖,位于细胞壁的外层,不能由活菌释放到体外,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后,才可释放出来。
40.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41.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
42.抗毒素:有类毒素给动物接种,从免疫动物中获得的相应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