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CJZYJ10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课程类型:医学基础课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44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学分:适用对象:临床、护理、药学、预防、口腔、检验、影像专业基本要求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和应用性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

为应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打下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以及对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进行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学习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以及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按教材分章顺序,每章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一部分内容为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安排学生自学。

其中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理解的重点。

对于了解的内容或部分熟悉的内容可酌定为自学。

关于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即实验教学,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进行。

教学时间分配第一章抗原目的要求:1.掌握抗原的概念与抗原的两种特性;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2.熟悉半抗原和完全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方法和医学上常见的抗原。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半抗原和完全抗原的概念。

2.抗原的分类TD-Ag和TI-Ag;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和自身抗原。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异物性、化学特性。

4.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决定簇(表位)的概念、种类。

5.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目的要求:1.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与功能。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3.了解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H链和L链;V区(HVR/CDR)和C区; J链和SP。

3.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VL和CL;VH和CH。

’。

4.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Fab、Fc、F(ab)25.五类Ig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教师指导下自学)。

6.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7.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第三章补体系统目的要求: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补体经典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的异同点;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2.熟悉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过程。

3.了解补体活化的调控。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补体的定义、组成与命名、补体的理化性质。

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的过程。

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4.补体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意义:参与早期的抗感染免疫,以及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四章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的要求:1.掌握MHC的概念;HLA-Ⅰ类抗原分子和HLA-Ⅱ类抗原分子的组织分布。

2.熟悉HLA-Ⅰ类和HLA-Ⅱ类基因的定位;HL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MHC限制性。

3.了解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1.MHC的概念。

2.HLA-Ⅰ类和HLA-Ⅱ类基因的定位。

3.HLA-Ⅰ类分子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及其组织分布。

4.HLA分子的功能:参与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调控免疫应答过程中的MHC限制性。

5.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五章免疫系统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分类。

2.熟悉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的重要表面分子标志;T 细胞亚群的分类和功能。

3.熟悉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性。

4.了解CD分子的概念和命名。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系统的组成。

2.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及其功能。

3.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T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受体:(1) TCR的分子结构和作用。

(2) E (erythrocyte)受体的作用。

(3)促分裂原受体:PHA-R(phytohemagglutinin receptor)、ConA-R(concananalin receptor)。

5.T细胞表面的主要抗原分子:CD抗原(分子)— CD3、CD4和CD8的重要作用。

6.T细胞亚群:CD4+T细胞(Th1和Th2产生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和功能);CD8+T细胞的功能。

7.B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受体:(1) BCR的分子结构和作用。

(2) 促分裂原受体:LPS-R(lipopolysaccharide receptor)、SPA-R(staphylococcus protein A receptor)。

(3) IgGFc受体、补体受体、白细胞介素受体。

8. B细胞的功能。

9.NK细胞的主要受体(IgGFc-R)的作用和功能。

10.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和种类。

11.其他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点。

第六章免疫应答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类型及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熟悉免疫耐受的意义;了解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条件。

3.熟悉免疫应答的特点。

4.了解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应答的概念。

2.免疫应答的类型、基本过程和特点。

3.TD-Ag诱导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APC与Th细胞、Th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特点。

4.TD-Ag诱导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T细胞应答过程中,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

6.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概念和特性。

7.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第七章超敏反应目的要求: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型;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代表性疾病;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学时安排:理论课6学时教学内容:1.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型。

2.Ⅰ型超敏反应中:(1) 主要的变应原。

(2) IgE类抗体、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特点。

(3)致敏和发敏的分子基础。

致敏阶段:初次接触变应原产生亲细胞性IgE抗体后,IgE的Fc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FcR结合。

发敏阶段: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变应原与相应的IgE结合导致细胞膜上IgEFc受体交联而触发。

(4) 活性介质的产生和作用。

(5) 常见的病症。

3.Ⅱ型超敏反应中:(1) 变应原的特点—变应原存在于细胞膜表面从而成为靶细胞。

(2) 参与发挥作用的成分和细胞。

(3) 导致靶细胞损伤的机制。

(4)常见的病症。

(5) 特殊的Ⅱ型—甲亢的发生机制。

4.Ⅲ型超敏反应中:(1) 参与发挥作用的成分和细胞。

(2) 可溶性中等大小IC的形成特点。

(3) 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

(4) 常见的病症。

5.Ⅳ型超敏反应中:(1) 参与发挥作用的细胞。

(2) 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特点和常见病症。

第八章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本章可结合成人专科教育的特点,视其学员原专业性质,作删节或指导自学。

在掌握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引导学员思考: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的病症有哪些?2.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第九章免疫学临床应用目的要求:1.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特点。

2.熟悉常用的人工免疫的生物制剂。

3.了解免疫学诊断的基本原理。

学时安排:自学教学内容:1.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2.常用的人工免疫的生物制剂。

3.新型疫苗的发展。

4.计划免疫的程序和要求。

5.免疫学诊断的基本原理。

6.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各种结构的名称、化学组成及功能。

2.熟悉细菌的形态和大小: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及意义。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1) 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G+ 菌与G- 菌细胞壁化学组成的区别及其意义。

(2)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3) 细菌细胞质中质粒和核糖体的特点及意义。

(4) 核质的本质和作用。

3.细菌的特殊结构:(1) 荚膜和芽孢的形成条件和在医学中的意义。

(2) 鞭毛和菌毛意义。

4.革兰染色法的步骤、原理、结果及实际意义。

第十一章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合成代谢产物的实际意义。

2.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和规律。

3.了解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

(2) 酸碱度、温度及气体需求:对氧气的需求—需氧菌(即在大气环境中能生长繁殖)、厌氧菌、微需氧菌以及兼性厌氧菌的概念。

2.细菌个体生长的方式、速度和群体生长的规律。

3.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生长状况—菌落的概念及特点。

4.检测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即生化反应的意义。

5.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意义。

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目的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2.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3.熟悉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常用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

4.了解影响化学消毒剂效果的因素。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2.正常菌群的概念和正常菌群的分布。

3.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的概念。

4.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和和引发菌群失调的原因。

5.消毒、灭菌的概念以及常用的物理方法。

6.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1.熟悉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菌变异的机制。

2.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

(1) 形态和结构的变异的意义。

(2) 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的意义。

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 质粒的基本特征。

(2) 噬菌体的概念和结构以及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

3.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1) 基因突变的概念。

(2) 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结合、转导、溶原型转换的概念。

噬菌体的作用特点。

R质粒的作用。

4.细菌变异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毒力的组成和作用特点。

2.掌握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以及脓毒血症的概念。

3.掌握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作用特点。

4.熟悉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特点。

5.了解隐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的意义。

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毒力的概念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