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3
2.新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基本 形成,不过,这一理论构架在20世纪30年代又 得到进一步补充。这种补充也被看做是以马歇 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主要包括:成 本曲线的研究、序数论的发展、不完全竞争厂 商理论、一般均衡理论、货币理论、福利经济 学等,其中,一般均衡理论和货币理论在其他 章节中已有所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其他各项。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4
二、成济学家维纳(1892—1970)提出了短 期和长期成本曲线。 维纳在他的著名论文《成本曲线和供给曲线》中指出, 由于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任何企业可以在现行的工 资率水平下雇用所希望的劳动力数量,所以,在短期内, 随着劳动力边际产量的提高,边际成本会下降;当劳动 力的边际产量开始下降以后,边际成本就会上升。 维纳还区分了边际成本(MC)和平均成本(AC)。MC曲 线和AC曲线都是U型的,它们体现了收益递增(U型线的 下降部分)和收益递减(U型线的上升部分)的作用。 当MC小于AC时,AC下降;当MC大于AC时,AC上升;在AC的 最低点时,MC等于AC。 维纳还指出,长期AC曲线可以根据所有短期AC曲线获得。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16
本章思考题
1.新古典经济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2.评述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创立?
3.新旧福利经济学有何差别?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17
MWC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14
五、福利经济学
1.旧福利经济学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1877—1959)出版了代表 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形成。 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其主要特征是:(1) 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问题的,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 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 总。(2)使用物质福利或效用来表示个人福利概念。 这样的效用概念基本上等同于生产能力,如人的健康状 况等,它与人的生产能力有关,进而与经济效率有关。 因此,这样的效用概念是客观性的,是可以度量的,而 且可以进行一般人际间的比较。(3)继承了英国效用 主义伦理学的传统,认为社会应该使整体福利总和达到 最大,但是另一方面也指出,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所以有利于穷人的收入分配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10
二、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张伯伦(1899—1967)于1933年出版了成名作《垄断竞 争理论》一书,分析了既不是完全竞争也不是纯粹垄断 的市场上的行为。张伯伦认为,大多数市场价格是由垄 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共同决定的。 张伯伦的分析从提出“产品差别”的概念开始。产品差 别是指产品能够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的任何特征。产品 差别的存在意味着每个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 的,边际收益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下方。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经济学说史》
主编:姚开建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本章重点问题
成本曲线研究和序数效用论 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立
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1
本章主要内容
一、概述
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发 展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7
3.福利经济学中的序数效用论
希克斯还从帕累托的思想中发掘出了与
序数效用论相一致的、可以判断社会状 态的一个标准,这就是在福利经济学中 广泛使用的帕累托标准。参见本章“福 利经济学”部分。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8
四、不完全竞争理论
1.完全竞争理论的缺陷
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假设,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 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是完全同质的,任何人在市场上都没 有什么影响力,卖者可以在现行价格下出售任何数量的 产品,不需要广告、没有商标等等。这些假设构建了一 个非常抽象的、简化的世界。虽然完全竞争理论提供了 许多重要的见解,但是,它不仅在理论上存在不一致, 而且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明显。完全竞争理论受 到了来自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挑战。 (一)来自现实世界的挑战:完全竞争理论曾被认为最 适合应用于农业,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在许多地方的 市场上,出现了只有很少买者购买农产品的情况。而且, 完全竞争理论无法解释政府对于农业市场的干预行为, 以及国际贸易市场上的情况。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9
(二)来自斯拉法的批判
斯拉法(1898—1983)在他的一篇著名论文《竞争条件 下的收益规律》中指出,马歇尔理论中的规模收益递增 与完全竞争假设是矛盾的。 首先,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规模收益递增或成本递减的 作用会使一个企业无限制地扩大生产规模,最后将成为 市场上的垄断企业。 其次,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 条水平线,企业可以以相同的价格出售任意数量的产品; 同时,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企业可以以一定的价格购买 任意数量的生产要素,企业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是水平 的。这样,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就根本不会有 交点,企业的供给决策也就根本无法做出。马歇尔的局 部均衡理论是行不通的。 斯拉法的批判揭示了马歇尔完全竞争理论的缺陷,也引 发了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完全竞争理论的进一步研究。罗 宾逊和张伯伦的理论就是对马歇尔完全竞争理论的修补。
张伯伦的分析从提出“产品差别”的概念开始。产品差 别是指产品能够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的任何特征。产品 差别的存在意味着每个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 的,边际收益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下方。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11
垄断竞争企业的决策
Q
0
垄断竞争企业的决策
根据利润最大化假设,张伯伦 指出一个垄断竞争企业的决策 AC 可以用左图表示。 如图所示, 给定需求曲线D和边际收益曲线 D MR,利润最大化产量为A,可 D’ 以获得利润。随着新企业的进 入,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向下 MR 移动,最终,需求曲线和边际 MR’ 收益曲线分别为D’和MR’,利 B A C Q 润最大化产量为B,利润为零。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5
三、序数效用论的发展
1.罗宾斯反对使用基数效用
罗宾斯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在逻辑上 是不可能的,经济学不应该涉及伦理的或价值 判断的问题;经济学中具有规范性质的结论都 来自基数效用的使用,因此经济学应该避免使 用基数效用。 罗宾斯的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不乏反对者,但 其影响还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进 行效用度量的序数效用论逐渐取代了基数效用 论,需求理论也被重新加以表述。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13
买方垄断企业的决策
工 资 率
如图所示,罗宾逊指出, 在买方垄断的劳动市场上, T 买方即雇佣者的边际工资成 本曲线MWC位于市场供给曲线 S N S S的上方,买方利润最大化的 VMP 雇用数量为A而不是B,所支 R 付的工资率为R而不是S。在 MRP 这样的情况下,罗宾逊定义 买方垄断的剥削量为NR,是 就业量 边际收益产品MRP超过所支付 0 A B 罗宾逊提出的买方垄断企业的决策 工资率的部分。在产品市场 存在垄断或者垄断竞争的情 况下,罗宾逊定义垄断的剥 削量为 TN,是边际产品价 值VMP超过MRP的部分。
四、不完全竞争理论
完全竞争理论的缺陷 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 论 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 理论
二、成本曲线的研究 三、序数效用论的发展
罗宾斯反对使用基数效用 希克斯对需求理论的发展 福利经济学中的序数效用 论
五、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2
一、概 述
1.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学派是经济学说史上关于经济学流派的一种称谓。它有 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它指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 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许多经济学派的通称,包括剑桥学派、洛 桑学派、奥地利学派、瑞典学派、美国学派等(见萨缪尔森 《经济学》)。从狭义上说,它专指以马歇尔为首的英国剑桥 学派(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新古典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古典”,一是因为它与古典经济 学有承继关系,二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发展出新的概念和方法。 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分别提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克拉 克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帕累托提出序数效用论,并完善了 埃奇沃思的无差异曲线;瓦尔拉斯提出一般均衡理论;维克塞 尔提出“累积过程”理论;马歇尔将边际学派的主观效用价值 论与传统三要素成本论相结合,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 构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些成果集中起来,逐渐形成了现代微 观经济学的基本构架。新古典学派所创立和发展的理论被称为 新古典经济学。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15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从1939年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出版开 始流行,到1950年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提出为止。新福 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离不开帕累托的经济思 想,所以,新福利经济学也被称为帕累托经济学。 帕累托认为,效用是不可以度量的。他借用埃奇沃思的 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认为虽然人们不 能确定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中任何一种的效用是多少, 但是消费哪一种获得的效用比较大,却是可以知道的。 帕累托对新福利经济学最有影响的思想是他关于最大效 用状态的判断条件:做出任何很小的变动不可能使一切 人的效用,除那些效用仍然不变者外,全都增加或全都 减少的状态。 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征是:(1)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 问题的;(2)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概念,相对地更具 有主观性;(3)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效用的人际间 比较;(4)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 (5)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