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检1102班生态学复习资料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定义(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4.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为生物圈。

它由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

5.人类生态问题:(1)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2)人类生态问题:人口激增、粮食安全、能源短缺、资源问题(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光化学污染)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8.生态因子的类型:(1)气候因子,如光、温、湿度、降水量和大气等因子。

(2)土壤因子,主要指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等,如土壤的深度、质地、结构、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微生物等。

(3)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等地貌特征。

(4)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即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9.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

10.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称为生态适应。

11.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12.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时空变化规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规律、限制因子原理13.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湿润地区虽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1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生态因子的整体作用、生态因子的主次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15.最小因子定律:作物的生长取决于最不足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最小因子定律。

16.耐性定律:即各种生态因子对具体的生物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幅度,就是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又称耐性范围)。

可用一钟型耐受曲线来表示。

17.生态幅:每个种对每一个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例如,鲑鱼对温度这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0~12℃,最适温为4℃。

例: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C )。

A. 生物量B. 生长速度C. 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18.限制因子: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些生态因子不足和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19.胁迫(stress):自然界中的生物并非都在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内生存,在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域称为耐受区,此时生命活动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

20.生物体对环境胁迫适应能力的调节与生态适应(生物通过哪些方式可改变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1)驯化(Acclimation):人工的定向诱导可以导致生物的耐受限度的变化的过程。

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微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2)休眠(dormancy):生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时期的不活动状态,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当动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时,它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得多。

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胁迫或逆境适应)。

(3)随昼夜、季节变化:在昼夜及不同季节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和最适生存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如许多昆虫。

(4)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1.生态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生化适应、适应组合22.适应组合:生物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与行为上所表现的一整套适应。

如仙人掌23.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态和生理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活型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2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生态型属于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25.植物生态型类型:(1)气候生态型:依据植物对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不同适应而形成的。

不同气候生态型在形态、生理、生化上都表现出差异。

温度生态型——籼稻和粳稻。

光照生态型——早、中、晚稻。

(2)土壤生态型:植物在不同土壤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

土壤水分生态型——水稻和陆稻。

(3)生物生态型:植物在生物因子如病、虫等的作用下形成的。

如生物生态型——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

26.生态位:生物完成其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的特性。

即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

也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27.生态位原理:竞争排斥、互利原理28.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B )。

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29.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有利于细胞伸长,不利于细胞分化(植株细长,顶端弯曲,叶小不展,茎叶呈黄白色——黄化现象)30.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红外线促进茎的伸长、种子萌发、体温提高;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则对蛋白质合成有利,蓝紫青光抑制植物生长,变矮粗;紫外线照射对果实成熟起良好作用(促花青素形成),并能增加果实的含糖量,抑制植物生长,变矮粗;31.高山、高原上的作物,接受青、蓝、紫等短波光和紫外线较多,一般植株矮,茎叶富含花青素,色泽较深。

32.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类型: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

如鸢尾,百合,作物中有冬小麦、冬大麦、燕麦、油菜、苜蓿、甜菜、甘蓝、萝卜、菠菜、芹菜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

如菊花等,作物中有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棉花等。

日中性植物:植物的开花结果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关系。

如黄瓜、番茄、辣椒、四季豆、蒲公英等。

定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特定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

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日照长度约12小时45分的条件下才能开花。

33.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效应称为春化作用。

需要春化的农作物,如冬小麦、冬大麦;白菜、萝卜、芹菜、甜菜、甘蓝、菠菜等。

生产上应用:如对白菜、萝卜、芹菜、甜菜、甘蓝、菠菜等解除春化,抑制开花。

34.( C )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光照强度B.光周期C. 低温D.昼夜变温35.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整个生育期或某一阶段过程,而且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36.积温:某地或某作物生长阶段内大于或等于某一界限温度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37.黑龙江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D )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表现。

A.日照长度B.日照强度C.常年温度D.有效积温38.冷害:0℃以上低温对喜温植物造成的伤害。

(哑巴灾)39.冻害:0℃以下低温使植物体内(细胞内或细胞间隙)结冰造成的伤害。

40.温周期现象:生物对温度有节律的昼夜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

4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

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42.下面的哪项内容不是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应该具有的特点(B )。

A. 根系发达B. 叶表面积较大C. 叶表面凹陷D. 茎可进行光合作用43.在大棚生产中,施放( C )可以提高光合作用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汽44.土壤的质地分类:砂土、黏土、壤土。

农田土壤结构类型:块状(土坷拉 、蒜瓣土)、片状(犁底层)、团粒结构(蚂蚁蛋,直径0.25-10mm )。

壤土是农业中最理想的质地类型,团粒结构是农业中最理想的结构类型,因为其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有利于根系下扎。

45.种群: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46.种群特征:空间特征: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数量特征:种群有一定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

遗传特征:种群内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遗传下去,不断发展下去。

47.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B ) 。

A. 个体B. 种群C. 种D. 基因库48.生物种群是由生物个体组成,但必须强调( A )。

A.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B. 种群就是个体的简单相加C.个体都是同龄的D. 个体之间没有生物学的差异49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个体数与种群总个体数的比值。

这里的出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包括分裂、出芽(低等植物、微生物)、结籽、孵化、产仔等多种方式。

生理出生率: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理上能够达到的最大生殖能力。

特点:常数,理论最大值,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生态出生率: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出生率。

特点:可变,实际值,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50.生态出生率是指( C )A .生理出生率B .最大出生率C ..实际出生率D .理论出生率生理出生率是指( B )A .生态出生率B .最大出生率C .实际出生率D .理论出生率51.年龄结构的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52.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最大增长率,或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rm ,固定参数。

53.环境容纳量: 某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中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饱和密度),K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