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关于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篇1例如,讲授《隆中对》这篇文章,必须要讲给学生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对三国前后的战争形势的了解应该学习的一个难点。
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学生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往往不够深刻,因此教者要把当时的形势讲给同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隆中对策的战略意义,真正深刻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如果教材上有了一两幅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形势图,学生依据地图自主探究,教者略加引导甚至不加引导,上述目的不难达到。
同时,插入此文的地图同样可以服务于与《隆中对》密切相关的《出师表》。
又如《岳阳楼记》一文,的确很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在神州版图上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千百年来荡涤无数忧国之士的心怀的洞庭湖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浩淼的气势,才能深刻理解“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意义,才能深刻体悟岳阳楼名扬天下、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精神栖所的原因,在这篇教材中插入标识洞庭湖、岳阳楼地理位置的地图相当必要。
插入地图的另一作用是能够使学生在看图识图过程中增长地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由于孤立的学习地理学科,有很多学生不能把地理课所学运用到其他的阅读或生活实践中,时间一久,学过的都忘记了。
在语文教材的一些篇章中适当插入地图,确实能使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看图常识自觉运用,这样加深对地理常识的掌握。
尤其是,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时常看到祖国地图,对祖国的区域地理知识,包括很多地名的变迁等,会了然于心的。
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例如,《愚公移山》一文,同样有必要插入地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伟图景,“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美好结局,绝不仅是美丽的神话,的确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与汉江平原相连的一马平川地貌的形象描绘。
学习此文,与所学的地理知识相联系,自然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语文教学反思篇2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依我看,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十几年间,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十分活跃,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教法层出不穷,为什么情况还是无大变化呢?我思之再三,觉得问题就出在这十几年来,我们改革语文教学用的是“加法思维”,即不断地给语文教学累加上去许多新的负载,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
不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将来怎么去建设四个现代化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
没有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认识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
不去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能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呢?还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
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怎么能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呢?无疑,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确的,都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好好落实的。
于是一项一项地累加上去,语文教学的头绪便越来越复杂,任务也越来越重。
无怪乎有些教师不无感慨地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然而,头绪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语文教学的目标便越不明确。
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
”事实正是如此。
我们在1991年曾对部分毕业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学生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根据抽样调查,语文毕业考试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仅达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达104个,平均每人4.16个。
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距要求相距甚远,实际上还是没有“过关”。
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
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近来在报上读到这么一则消息,说的是华中理工大学最近作出的一项决定:95级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后,都要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考试。
未通过考试者,再以选修、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参加以后每年一次的语文考试,毕业前通过考试者才授予学位。
该校校长杨叔子意味深长地说:“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拿不到学位,而中文不过关,作文不通,错别字成堆,却可以拿学位,这怎么解释?”从校方作出的这个决定中我们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不少人已经成为理工科的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语文却仍然不过关。
本来就应该在中小学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让大学去补这个课呢?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吗?怎么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呢?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变过去的“加法思维”为“减法思维”。
要给语文教学减轻负担,使之头绪简化,目标集中,轻装前进。
用“减法思维”来看问题,语文教学并不是那么复杂。
叶圣陶先生过去曾将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
其实就这四个字来说,也是不应该等量齐观的。
我以为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言,而兼及学习口头语言,这是因为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语言,进入学校学习语文是要使口头语言更加规范,而口头语言的规范也是有赖于书面语言的学习的。
至于听,就更是无所不在。
教师讲课要听,别人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要听,别人回答问题、讨论发言要听,同学们口述作文也要听……总之听的训练是寓于上述这些训练之中的,似乎不必专作安排。
需要说明的是,提出这么几项作为“语文过关”的主要指标,只是强调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这几项最主要的训练上,并不意味着否认语文学科的其它功能。
语文学科确实有其思想教育、发展智能、认识事物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但这些功能都应该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突出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这几项训练重点。
目标既明,达成目标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语文教学不应是教者单方面的灌输,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读写听说。
语文教学反思篇3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同学举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图,艳丽春花竞芳图,春风和悦图,蒙蒙细雨图……举手的同学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
后来,又有同学举手,他用询问的口吻说:“老师,我能不能用几句诗概括?”我开心地回答:“当然可以。
”于是,他就给每一幅图配上了一句诗,等他说完,其他同学在下面欢快地笑,原来他用的诗句都是我们学案上有的。
但我还是对;他表示了赞许,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种收获。
或许是受这位同学的启发,后面就接着有同学开始尝试着用自创的诗句给每一段配诗,最后语文课代表晓雅站起来说:“我给每段都写了一句,我来说说。
”她说完几幅后,听着还真像模像样的有诗的味道,同学们纷纷赞赏。
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春雨图她没有想好,我一想,这是个机会,于是马上号召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她完成最后的春雨图,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很高,不一会工夫,有好几个同学就已经写好了,虽然有些稚嫩,但无论从语言还是形式上都可圈可点,只可惜下课以后我没有及时记录,课堂上也没有进步一组织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修改提升。
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实在是遗憾,引以为鉴。
教学是人与书,人与人的对话,无论怎样的精心设计,都不可能预知课堂的所有将要发生的情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
钟启泉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新课程也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任务。
这节课,我本来要通过词语填空,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学生完成对作者描绘春景的理解。
没想到学生受到以诗句注解的启发,来了兴致,纷纷写诗句。
我认为这个时机不能错过,于是组织了上面的尝试和交流,既是实践新课程观念,又关注课堂变化,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从学生的学切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只是自我感觉遗憾的是,如果当时组织学生继续依照文本修改诗句,也许学生的收益会更多。
不知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成长呢?语文教学反思篇4《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件很生活化的小事,故事虽小,却真实感人,贴近学生的生活。
文中的孩子“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尽管当时没敢承认,但愧疚的心理始终伴随着“我”。
内心的懊悔,担心“做贼心虚”似的心理及自我解脱的办法描写得细致而动人,而老奶奶回赠的那句包含着疼爱宽容和鼓励的话更是出乎意料。
教学中,我以小男孩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让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在出示课题后,我采取的是从问题入手的方法。
引导学生先整体朗读课文,利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小男孩的感情线索。
这一环节,既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抓主要内容的意识。
然后再逐层深入研读。
抓住小男孩“开心——害怕、担心——不自在——一阵轻松”的句子,再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出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和体会情感,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与训练。
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引导者,引导学生按照理清的先后顺序来自主交流,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学生发言,抓住学生所说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多元理解。
如在理解小男孩担心的内心世界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此时你就是那位小男孩你会担心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我会担心老奶奶批评我”,有的说:“我担心老奶奶打我”,有的说:“我担心老奶奶以后讨厌我”,有的说:“我担心老奶奶以后不让我给她送报纸”,有的说:“我担心老奶奶去我家告诉爸爸妈妈”,有的说:“我担心老奶奶让我陪钱”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对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