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否则工作将是盲目的。

同样,从事物理教学工作,首先应该明确它的目的、要求,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出发点,又是物理教学的归宿。

这章我们就讨论一下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主要内容有:§1.1、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1.2、物理课程与课程标准§1.3、物理教材§1.1、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确定不是任意的,是有一定依据的,其依据主要是三方面:(一)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社会需求、人的发展要求的反映)首先,它必须服从于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因为局部的、下位的目的任务的确定应该服从上位的、整体的性质和任务。

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概括地讲:性质:基础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不是选拔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

这里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爱国、集体主义、公共道德、诚实、有责任感;“科学文化素质”:有知识、智能发展好、学会探究、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劳动技能素质”: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

根据“素质教育”这个总目标,任何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确定,都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为前提。

当然,不同的学科有自己的侧重。

物理学科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理解这个“前提”很重要,它可以让我们比较全面地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比如,这三十多年来,我们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确定和理解经历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教给方法学会探究——科学本质科学精神”的发展。

就是在这个前提指导下。

这三种教学目标不仅说明教学要求的提高和全面,更深层次讲是教学价值取向的不同。

“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目标是“结果”取向的;“教给方法,学会探究”的教学目标是“工具”取向的;“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精神”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文化”取向的。

一个人如果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是一个理性的人;是一个严谨的逻辑严密的人;一个会探究的人。

但是,如果他不了解科学的本质,没有科学精神,那么他很可能是个非常机械的人,只讲理性、迷信权威,不敢质疑,甚至可能会以一种迷信的态度对待科学,养成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惯。

这是有科学知识,但没有科学文化的表现。

例如: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留学生的评价:普遍讲起来,中国留学生兴趣比较窄,胆子比较小(《读者》2000,18,36),所谓胆子小,是指对权威性的东西不敢挑战,对一些有“正确答案”的观点不敢质疑,生怕自己错。

这就是对权威的迷信。

而美国学生就不同,他们兴趣比较广泛,想什么,问什么,不怕权威,比较自信。

这也反映了对科学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总之,中学物理教学目的任务的确定、理解要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前提,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不仅仅是教给多少知识,它还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等。

(二)理科学的基本特点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物理学,所以物理学科的特点应该是确定物理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

物理学有那些特点?1、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从物理学发展来看,物理学中重要的理论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物理实验,新的规律、原理的检验也离不开物理实验。

例如牛顿经典力学: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落体实验、弟谷开普勒的天文观测;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库仑、奥斯特、法拉弟等人实验;量子力学:黑体辐射、光电效应。

2、物理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和研究规范伽利略:观察——假说——推理——验证——理论(修正)从认识论角度讲,这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例如:“惯性”的发现。

观察物体运动——提出如果没有磨擦,物体将保持运动假设——推理匀速行驶的船中抛出的物体将落回原地——验证——理论。

爱因斯坦曾高度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这种思维模式至今都被科学教育人微言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典范。

然而,随着科学哲学的研究的深入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这种思维模式也受到挑战。

3、以数学为工具的定量科学一门学科要精确、严密的话,就必须定量研究,是量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这样可以避免歧意。

4、物理学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等。

都离不开物理学发展。

赵凯华《物理学照亮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峥《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高等教育出版社(三)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物理教学的主体是中学生,因此物理教学目的的确定还必须适应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包括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他们的兴趣、情感、价值观和思维发展特点。

感知:感知觉是一切物理知识源泉;记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思维发展: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兴趣发展特点: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四)综上,综合以上三方面的依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教授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高尚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也就是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关于什么是“科学素养”没有统一的观点1、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ler)教授提出了科学素养“三维模型”(1)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既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2)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即科学的本质)达到基本了解;(3)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2、1966年,美国学者Pella等人从1946——1966年间出版的100种报刊文章中提取各种与科学素养有关主题的出现频率,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了解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2)科学的理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3)科学的伦理——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既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又称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4)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5)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6)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方面的关系;3、我国学者从科学与技术、文化、社会关系的视角提出科学素养应包含:(1)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如观察、想象、理解、思维、实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科学观的形成,包括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3)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4)科学方法的形成和掌握;(5)科学认识与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精神气质,如兴趣、情感、意志、作风等非智力因素;(6)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7)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事融合;(8)科学与社会大自然等的协调;4、反映到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可概括为:教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高尚品德。

具体到新的高中物理课程课程标准中,简称为“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三个目标目相互支持,构成物理教学的统一整体,构成了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一)知识与技能:1、该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最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四条:(1)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可见,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仅包括概念和规律及其运用、物理实验的技能,还包括(1)“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经典物理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是可分的;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知的;规律是普遍适用的,地面的规律也适用于天体;科学探究是有方法的,观察与实验是证明规律正确性的途径;科学是理性的,它拒绝一切非理性的东西);(2)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性知识。

(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教学目标表述上,用行为动词表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水平(深度)例如:加速度概念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1、能说出加速度的定义。

2、知道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物理现象的什么物理属性。

3、能解释加速度是如何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

4、对给出的加速度值能解释它的物理意义。

5、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和计算公式。

6、会运用加速度的计算公式预测一段时间后物体的即时速度。

7、能理解加速度定义的方法。

举例:力的合成规律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1、能说出力合成的“平等四边形法则”的含义;2、会运用“平等四边形法则”求两个分力的合力;3、能区分矢量求合与标量求合方法的不同;4、能理解力的合成规律的探究过程(二)过程与方法我们知道,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加快(80年代美国通过对大学调查发现,大学教育给美国人的知识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20%);另一个是新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蒸汽机应用周期80年;电动机应用周期65年;晶体管3年;激光几个月)。

因此,传统的“幼而学,壮而用”的学习观、教学观已经不适应当今知识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了,现在提倡的是终生学习,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假设—验证);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

这些能力是要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科学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才能发展,所以物理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1、“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具体为:(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这五条目标强调了经历探究过程,了解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3、用行为动词表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举例:力的合成规律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1、经历“力的合成”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与发现物理规律的科学过程;2、尝试从生活中提出物理问题的过程;3、尝试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和假设验证的过程;4、领略科学探究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掌握科学探的基本方法;5、养成与同学合作与交流的习惯,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甚至是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重要,因为这个目标的提出不仅要求物理教学在理智上、在认知上让学生接受物理知识和技能;掌握物理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