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应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应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及意义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 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 (Non-mtellual Factor) 的概念。

同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 Wechsler)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从智力和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方面,对非智力因素的含义做了概括。

我国的燕国材教授1983年2月1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 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主要有12 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能力以外的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95%以上的学生智力是不错的,是能胜任学习任务的。

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因而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人的智力,更需要培养人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能够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

人的认识过程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态度、体验、倾向,即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它们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发挥着激发、坚持、加强或阻碍、中断和削弱的作用。

成才的过程正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

古人云:“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能”即智力因素,而“为”就是非智力因素了。

其实,在智慧活动中,人的智力因素如果要发挥到最大效能,必须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

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几分的勤奋,他的天资就发挥几分。

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前提与内核。

离开了责任心教育就无从谈起道德教育。

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儿童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集中于学习活动。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智力差不如人,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差,学习精力不集中造成的。

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人们振作精神,坚韧不拔,拼搏进取。

儿童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二、当今幼儿教育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误区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

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危害:(一)滋生厌学情绪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地学习。

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所以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

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

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

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

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养成了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习惯,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对学校、对学习产生厌恶、厌烦情绪。

(二)扼杀了幼儿天性幼儿的天性是爱游戏的。

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中其实都是在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

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地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只会使幼儿失去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由此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不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地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只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四)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幼儿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

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

幼儿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必然严重地危害幼儿的心理健康。

(五)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会抑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具备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这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也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三、培养幼儿非智力因素的策略(一)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儿童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充满好奇、兴趣广泛的幼儿,一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和游戏,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较强的克制能力和顽强的精神。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就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受教育者本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幼儿时期是幼儿天真好奇、主动探索的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注重激发幼儿活动和学习的愿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良好的兴趣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重要的是随时注意幼儿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促使他们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注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引起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

一定的环境条件使人产生一定的兴趣,心灵单纯幼稚的幼儿更是如此。

同时,要通过丰富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惟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

如果人的精神生活仅仅被局限在这个领域,也就是说,他只能在掌握知识上、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

”(三)重视亲情教育亲情是情感世界的美好玫瑰,亲情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钢筋水泥的丛林使孩子的交往越来越狭隘、有限。

外面世界的空间越来越大,孩子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

再加上成人“冷漠文化”的影响‘涉世不深的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养成淡漠、冷酷甚至是残忍的心病。

因此,家长、老师应利用特有的家庭氛围、课堂氛围,多和孩子谈心、接触,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和情感需求,及时送去温暖的心灵阳光;教育他们珍爱真情、关爱他人、施爱于社会,奉献于大众。

人的童年应该是经历情感的学校,这个学校首先就是家庭,因为和谐的家庭生活,是培养人们美好情感的肥沃土壤。

情感教育对幼儿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庄重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学的结构是超出平常所理解的教学论和教学法的范围的。

正是这些超出上述范围的东西,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我们需要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和意志,形成学生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

其中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克服困难的个体差异,虽然与智力发展水平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平衡。

人的意志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与实践中,在教育的作用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对幼儿智力、体力、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意志的强与弱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五)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完善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必须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的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教师的人格特质会影响教学情绪和学习效果,学生往往因喜欢某一教师而喜欢他教的学科的现象是存在的。

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师表作风,不断增强表率意识,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榜样与影响作用,十分重视自身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完善,用自己远大的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优良的性格,激发、诱导、激励、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六)建立教育工作评价有效机制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教育固有的属性。

教育实践的开展,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智力获得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以及责任感、意志力、开拓求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目标是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中小幼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标培养体系。

从结构上讲,它应该从属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内容上讲,它应该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相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