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3篇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本文是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欢迎阅读。
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一: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姿态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而五四精神的火炬,更是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接力传递,发挥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1.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为达到爱国的目的,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进而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
同时,爱国青年奔走呼号,不怕流血牺牲,为实现理想而苦苦追求,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工人阶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姿态是辛亥革命所不曾具有的。
五四运动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反帝方面,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
在反封建方面,运动表现了“内惩国贼”的坚强决心。
斗争后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迫使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2)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的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走上了为民主、科学而斗争的道路。
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另外,五四运动还擦亮了人们的眼睛,洗涤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最终认识到:要想医治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唯一的药方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任何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样,都具有爱国的一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后,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使得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中国革命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四精神早已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壮大而进入新的时代。
新的时代赋予五四精神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新生命力。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必须以此为动力,抓住机遇,勇于改革,破除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二: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历史是一本厚厚的书,五四便是那精彩的序言;如果说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一条崎岖的路,五四便是那新与旧的分界线。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失去独立的中国,战乱不已,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催生了中国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了中国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和发展,并使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启动。
近代以来中国就面临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是使中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二是使国家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社会现代化,争取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解放。
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爆发前,许多仁人志士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为解决器物不如人的问题,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为解决制度不如人的问题,搞维新变法,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搞革命起义,变封建专制为民主共和;为解决观念不如人的问题,搞再造中国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这些探索和斗争,尽管每一次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却都未能改变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的命运。
中国向何处去?一直是这一时期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格局。
日本利用欧洲列强忙于相互厮杀,暂时无暇顾及中国的时机,夺取了德国从清政府手中攫取的在山东的各种权益,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战争结束以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废除夕卜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
同时,巴黎和会决定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省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当时的北京政府竟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到国内,举国愤怒。
1919年5月4日,为反抗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数千名北京青年学生涌上街头,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下,进行了英勇的抗争。
自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
之后,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大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重大作用。
至此,“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的范围,成了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
”[1]北洋政府迫于群众运动的压力,不得不全部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
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
运动中所表现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是“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表明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五四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它所进行的文化革命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2]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思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总之,五四开启了一个时代,影响了此后整个中国的社会氛围和政治走向。
二“五四运动”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精神”。
这种精神不会随风而逝,也不会凝固不变。
诚如李大钊所说:“我盼望中国学生界,把这种精神光大起来,以人类自由的精神扑灭一切强权,使正义、人道,一天比一天地昌明于全世界,不要把他看狭小了,把他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
我更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
”[3]对“五四精神”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早在1919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罗家伦在其发表的《“五四”运动精神》一文中就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学生的创举,也是中国人民的创举。
“五四精神”有三种,即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判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这三种精神关系中华民族的存亡。
李大钊把五四精神概括为“爱国”、“直接行动”、“人类自由”。
陈独秀则认为,“五四运动重要的精神”就是“(一)直接行动;(二)牺牲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四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和内容。
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的精神”。
世纪之交,胡锦涛强调“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并指出:“在当时,爱国,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进步,首先是反对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
”这一认识和概括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对五四精神进行了解读,如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为追求真理而勇敢解放思想的精神”;“从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长过程来看,‘五四’精神应该是从思想文化上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精神”;“‘五四’精神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感’和‘时代感’,或者说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构成了‘五四’精神的实质”等。
在诸多:对“五四精神”的解读中,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是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也可以说是五四精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