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连南南岗千年瑶寨

连南南岗千年瑶寨

南岗瑶寨寨门——瑶练屋——歌堂坪——南岗古庙——石棺墓——瑶王屋今天我前往的景点是南岗瑶寨。

南岗瑶寨是传统名称,叫南岗排,是连南“八排二十四冲”当中的首领排。

瑶语当中,“排”是大寨子,“冲”是小村子。

定居在“排”里的瑶民,就叫“排瑶”。

连南是广东“排瑶”最集中的地方,南岗排则是连南,也是广东最大的瑶寨。

南岗排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瑶寨。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至少在宋代,瑶民已经开始在南岗居住了,算起来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南岗瑶寨称得上是千年古寨。

椐考证,南岗排在明末清初,建有房屋700多幢,住着1000多户7000多人。

解放后,南岗排也有过600多户2600多人的规模。

南岗排还是广东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瑶寨。

寨内的房屋建筑风格统一,布局整齐,街道工整,供水设施完善,南岗瑶民仍然保留着排瑶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有专家说,从规模、历史和文化三方面年,南岗排堪称是“中国瑶族第一寨”。

接下来,就请大家领略一下“中国瑶族第一寨”的风采吧!寨门当游客走近寨门的时候,瑶族同胞就会以特有的方式欢迎大家。

首先是一阵铜锣、号角之声,接着就有漂亮的莎腰妹(即未婚女青年)手端米酒、唱着瑶歌敬酒。

瑶家米酒在20度左右。

清淡醇香,多饮不醉。

敬酒之后,瑶族的啊贵(即未婚的男青年)向天鸣枪放炮。

鸣枪是告诉全寨的瑶胞,有客人来访;而四响礼炮,则是瑶家迎待客人最隆重的礼节。

紧接着,啊贵啊妹跳起长鼓舞,迎接大家的到来。

长鼓舞是连南排瑶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舞蹈。

长鼓,瑶语叫“汪都”,鼓身用沙桐木制作,4尺来长,两头大,中间小,两端蒙着牛皮或羊皮。

跳舞的时候,把长鼓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用手掌拍鼓,发出“冬”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比”音。

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打鼓的节拍。

长鼓舞有36套程式,能够表现丰富的内容,它可以是单人舞,双人舞,也可以几十个人一起表演。

南岗排有两道寨门寨墙,第一道寨门寨墙在山寨外一华里的地方;眼前看到的是第二道,也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寨墙。

寨门高约7米,宽2米,过去有粗木挡住,不经允许,任何人都进不了山寨。

寨墙用坚硬的大石头垒成,高约6米、厚约1米,高大坚实。

瑶练屋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瑶练屋”。

瑶练是瑶长(瑶民称之为瑶王)的副手,协助瑶王办理各项事务,包括领导公益劳动、组织宗教活动,以及侦查审理案件等等。

提到瑶长、瑶练,就得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瑶族的社会组织机构形成与变迁。

早在元代,南岗排就建立了“瑶老制”组织。

“村干部”组织成员由天长公、头目公、掌庙公、烧香公、放水公和各姓老人组成。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都是全排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的。

排里的大事由天长公召集瑶老决策,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就会召开全排群众会议讨论决定。

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王朝废除瑶老制,实行“瑶长瑶练制”。

瑶长、瑶练由官府封任,瑶长还可以世袭,但瑶民当中还是保留了根深蒂固的瑶老制遗风。

瑶长、瑶练处理公共事务,仍须要按照瑶寨里的原瑶老制“习惯法”管理村务。

大家看,墙上贴的就是南岗排瑶民为维护山寨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习惯法”。

这里写的是“偷柴,偷包麦,罚白银廿二元八毫~~~”。

瑶练屋里,摆放着木枷和其他刑具,瑶练的家又是古代瑶寨的法庭。

由于“习惯法”神圣而严厉,瑶家山寨的治安非常好,千百年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歌堂坪各位游客,这块9米见方的大坪,就是南岗排的活动中心,瑶民的大型活动,就在这里举行。

而所有活动中,以“耍歌堂”最为盛大,所以这里被称为“歌堂坪”。

耍歌堂,瑶民又称为挨歌堂,是瑶民跳舞唱歌、传播历史和欢庆丰收的集体活动,一般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也就是瑶族“盘王节”这天开始,小歌堂活动一天,大耍歌堂持续三到九天。

传统的耍歌堂,以“过斗游神”拉开序幕。

“过斗”是在瑶族的大庙当中,庄严而隆重地祭祀历代祖先。

“游神”则要抬着偶像,游遍全寨主要街巷,一路上鼓乐喧天,载歌载舞,人流如龙。

每到一个街巷,瑶民就会在巷口摆放糍粑、饼果,拿着菜、端着酒接坛,犒劳游行队伍。

南岗的游神活动,要游遍唐姓、盘姓和邓姓集中居住三个地带,也就是说要游遍“三条龙”。

游神结束后,人们集中在歌堂坪“耍歌”。

“耍歌”,就是唱歌、对歌、斗歌的意思。

“耍歌”的时候,瑶排的姑娘们盛装而来,仪仗队绕场一周,男青年跳起长鼓舞,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一起对歌、斗歌。

“瑶族人民爱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明月东升歌又起,月照山头歌对歌。

”百里瑶山是个歌舞之乡,瑶家有唱不完的歌。

唱累了,喝醉了,歌堂便进入“追打三怪”的仪式“三怪”是瑶民认为代表妖魔邪恶的黑脸公、黄脸公、白脸公。

追打三怪,要先选出三个人,用锅底黑、黄泥粉和白粉未涂脸,扮成黑脸公、黄脸公、白脸公,再给他们穿戴一套瑶族“防护服装”。

追打开始之后,人们可以追打三怪,三怪也可以追打别人。

由于寡不敌众,一般都是三怪拼命逃跑,瑶民群而追之,一直弄到追的逃到精疲力竭,方才罢休。

根据传说,黑、白、黄三位面公原本是威武的将军。

三兄弟好游山玩水,有一次游到了南岗排附近,遇倾盆大雨,山洪暴发时,被洪水淹死。

人死后,冤魂不散,在南岗排附近的黑面冲呆着不走,而且常常戏弄南岗人。

于是,南岗人就在庙上立他们的偶像祀奉。

从此,三位面公不仅再也不戏弄人,而且“搞是非”(械斗)时候,还帮助南岗人取胜。

所以,南岗人每次械斗,都要挑出一个人来扮黑面公当先锋,这是其他排所没有的。

传统“耍歌堂”最后的一个仪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庙宇里去。

现在一般安拜师个集体歌舞。

耍歌堂是排瑶宗教信仰、民族服饰、民间文艺、民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堪称是瑶族文化的大汇展。

南岗古庙南岗古庙供奉的是盘古王和盘古王婆。

根据瑶家传说,盘古王是瑶家的始祖,开天辟地、造人丁、造五谷、造瑶歌、造瑶经。

盘古王手拿象征天地的乾坤镜,表示乾坤在手。

盘古王婆是盘古王的夫人,手拿银盒,表示招财进宝。

农历七月初七,是盘古王的生日,瑶家在这一天大唱《盘王歌》赞颂盘古王的恩情。

从这天后到正月十五“喜花贵”,瑶人随时随地可以唱歌,而在这天之前,一般人是不唱歌的,只有与寡妇谈恋爱例外。

因此,这一天又是瑶民的“开唱节”。

南岗古庙的前面,是南岗古寨的“龙头”位置。

所谓的“龙”,是指风水龙脉。

刚才我们从中门经过歌堂坪到古庙,这条石板路就是全寨最主要的龙脉走向。

古庙建在龙头之上,意在保佑全寨瑶民平平安安、五谷丰登、事事顺心。

从“龙头”向山下望去,可以看到全寨的风貌。

南岗瑶民,按照姓氏,住在不同龙。

东边的“龙”,居住住着唐姓,中间的“龙”居住着邓姓,西边的“龙”居住着盘、房两姓。

每条“龙”都有首领,也称为“龙头”,相当于族长,负责管理“龙”内部的事务。

在连南排瑶中,“龙”的组织仅存于南岗古排,其他瑶寨没有。

与三条龙脉基本垂直的,是一条条大致沿着等高线延伸的街巷。

街巷之间,就是南岗古寨依山傍坡、密密匝匝房屋建筑了。

南岗排的房舍一般分住宅、谷仓、柴寮三种类型。

住宅大部分是二层吊脚楼或者平房。

现存的住宅多数建于明清时期,青砖砌墙,屋顶盖瓦,四檐角,高度一般四到五米。

住宅的附近建有十平米左右的简易谷仓。

瑶寨民风纯朴,路不拾遗,谷仓除了堆放粮食,还可以存放长鼓等贵重物品。

瑶家的柴寮,一般以六条木柱搭出金字塔形的架子,盖上茅草、杉皮,就可以堆放柴薪了。

瑶家的柴寮都建在寨外,万一失火,也不会祸及全寨。

瑶寨住宅区还有一项颇具特色的附属设施,那就是竹水笕。

瑶家住在高山之上,全寨人的食用水必须从更高的山泉引来。

因此,每个山寨都修建了长达10多华里的引水工程,用水槽或毛竹衔接,把山泉水引到山寨,再用竹笕把水分引进各家各户。

竹水笕凌空高挂,纵横交错,宛如蛛网,形成瑶寨一大厅观。

石棺墓石棺墓葬为南岗排特有,而在南岗也只有瑶王才能享用石棺安葬。

在南岗现存的石棺墓群中,有2座明代石棺墓,刻有碑文和楚人文化色彩图腾以及墓主法名,这说明到少在明代,南岗排已有石棺墓葬了。

摆在此外的是末代瑶王备用的石棺。

新中国成立后,瑶王的思想进步,不愿再用石棺安葬。

“文革”期间,末代瑶王的石棺被红卫兵砸毁,现在看到的是残件。

瑶王屋各位游客,我们面前的这柜房子,是南岗排最后一代“瑶王”邓买尾八公的居屋。

南岗瑶王邓八公作为瑶族代表,1950年10月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根据专家的初步考证,这座瑶王屋建于明朝。

“瑶王”在瑶民中有崇高的威望,如遇矛盾纠纷,大家都遵从瑶王的裁决。

瑶王掌管山寨内各项事务,处理各种纠纷,维护社会秩序,负责对外交涉,遇有战争(械斗),则是山寨最高的军事首领,全寨人都听从瑶王指挥。

瑶王屋里,完整地保留了末代“瑶王”使用过的桌、椅、神台、祖先牌位、刀、叉、牛角等等。

那张高大的虎头扶手木椅,就是瑶王的座位了。

瑶王坐在椅子上,手握虎头,能看得见对面的三座山峰以及寨子下面的风吹草动。

瑶王就是在这里指挥打仗,处理纠纷。

感兴趣的游客,可以上去坐一坐,体验一下瑶王的威风。

各位游客,南岗瑶寨以她的热情和古朴,为大家展现了瑶族历史和文化的独特内涵希望这次南岗瑶之旅,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记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