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湖七月半〉翻译

〈西湖七月半〉翻译

補充〈西湖七月半〉張岱撰座號: 姓名: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

其一,樓船簫鼓1,峨冠2盛筵,燈火優傒3,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4。

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5雜之,環坐露台6,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7,淺斟低唱8,弱管輕絲,竹肉相發9,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10,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11、斷橋12,嘄呼13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輕幌14,淨几暖爐,茶鐺旋煮,素瓷15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裏湖16,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17看月者,看之。

杭人遊湖,巳出酉歸18,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19酒錢,轎夫擎燎,列俟20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21。

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22,如沸如撼,如魘如囈23,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24喝道去。

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25,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

岸上人亦逐隊趕門26,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1〔樓船簫鼓〕:有樓臺裝飾且配置聲樂的遊船2〔峨冠〕:高聳的帽子,指高官。

峨冠博帶是古時士大夫服裝。

〈賣柑者言〉:「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

」3〔優傒〕:歌妓和僕役。

優,優伶。

傒,同「奚」,本指囚犯的子女,後借指奴僕。

4〔看之〕:意為可以看看這一類人。

5〔童孌〕:即孌童,漂亮的男童。

〔啼〕:叫喊聲。

6〔露臺〕:指樓船前部的平臺。

7〔閑僧〕:和尚。

和尚不問世俗,從容閒暇,故云。

8〔淺斟低唱〕:慢慢地斟酒,輕聲地歌唱。

9〔竹肉相發〕:簫管伴和著歌唱聲。

竹,指竹製的管樂器。

肉,指歌喉。

10〔不衫不幘〕:意為衣冠不整。

不穿長衫,也不戴頭巾。

幘,ㄗㄜˊ,頭巾。

11〔昭慶〕:昭慶寺,在西湖東北隅岸上,為宋明以來的著名僧寺。

西湖名勝之一。

12〔斷橋〕:西湖名勝之一,在西湖白堤上,原名寶祐橋,唐代稱斷橋。

13〔嘄呼〕:高聲亂叫。

嘄,通「囂」。

14〔輕幌〕:細薄的帷幔。

幌,布幔。

15〔茶鐺〕:煮茶的鍋。

〔素瓷〕:雅潔精緻的瓷杯。

16〔匿影〕:藏身。

/〔裏湖〕:在蘇堤西部,孤山北邊。

金沙堤與蘇堤東浦橋相接,北面是岳王廟,南面為裏湖。

17〔作意〕:存心,有意。

故意做作。

18〔巳出酉歸〕:巳時出城,酉時返回。

巳時,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酉時,下午五點至七點。

19〔犒門軍〕:犒賞守門軍士。

犒,用酒食或財物慰勞。

20〔擎燎〕:舉著火把。

/〔列俟〕:列隊等候。

21〔速舟子〕:催促船夫。

/〔趕入勝會〕:趕上盛大的集會。

22〔二鼓〕:即二更。

約晚上九點到十點。

/〔鼓吹〕:器樂合奏的聲音。

23〔如沸如撼〕:如水沸聲,如物體震撼聲。

/〔如魘如囈〕:好像人在夢中驚叫和說夢話。

魘,夢裏驚叫。

囈,說夢話。

24〔一無所見〕:指見不到美景。

/〔皂隸〕古代賤役,後專以稱官署中的衙役。

25〔喝道〕:古代官員出行,前面有差役呼喝,行人肅靜讓路。

/〔怖以關門〕:關城門來恐嚇遊人,使其早歸。

怖,恐嚇。

26〔趕門〕:趕在城門關閉前回城吾輩始艤舟27近岸。

斷橋石磴始涼,席28其上,呼客縱飲。

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ㄇㄛˋ面29,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

韻友30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

月色蒼涼31,東方將白,客方散去。

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32。

西湖七月半的時候,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看的,只可以看那些在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類來看他們。

第一類,坐著樓船、帶著簫鼓,戴著峨冠開著盛宴,燈火通明、歌妓僮僕侍候在旁,聲音光亮相互錯雜,號稱在看月亮而實際上不看月亮的,看看他!第二類,也坐著樓船,旁邊是名女人和大家閨秀,帶著俊美的男童,笑聲嬌啼混雜在一起,圍坐在露台上面,左看右看,身在月下而實際上卻不看月的,看看他!第三類,也坐著船,也有樂聲和歌聲,名妓、閒僧,慢慢地喝、柔柔地喝,管絃輕柔,管樂聲和著歌聲,也在月下,也看月也希望別人看他們看月的,看看他!第四類,不坐船也不乘車,不穿長衫、也不戴頭巾,酒醉飯飽,呼叫三五個同伴,躋入人群中,在昭慶寺、在斷橋,狂呼亂叫,裝假醉,唱的歌不成曲調,月也看,看月者也看,不看月者也看,而實際上什麼也不看的,看看他!第五類,小船輕幌,淨几煖爐,茶壺隨時在煮,素雅的瓷杯靜靜地遞送,好友美人,邀請天上的月亮一同來坐,有時藏影在樹下,有時逃避喧囂躲在裡湖,看月而別人看不見他們看月的情態,也不十分意在看月的,看看他!杭州人遊湖,巳時出酉時歸,避月好像是在避仇敵樣。

這一晚為了搏得好名聲,成群結隊爭著出城,大多送給守城門的衛兵酒錢,轎夫舉著火把,列在岸上等候。

一上船,催促船家趕快把船開往斷船,好趕入這個盛會。

因此二更以前,人聲和音樂聲,如沸騰、如震撼,如夢魘、如囈語,如聾子、如啞吧。

大船小船,一齊靠岸,什麼也看不見,只看到篙擊篙、船碰船、肩擦肩、面看面而已。

不久興致盡了,官府的宴會沒了,衙門的差役唱道離去,轎夫叫船上人趕快上岸,恐嚇說城門要關了。

燈籠火把排列得像星星一樣,一一簇擁著離開了。

岸上人也成群結隊趕進城門,人越來越少,頃刻間散光了。

我們這一班人這時才擺船靠岸,斷橋的石階才開始變涼,坐在它的上面,招呼客人放懷暢飲。

這時候的月亮好像剛磨出來的鏡子一樣,相山重新整齊地打扮了,湖面好像重新洗過臉。

先前那些輕輕地喝、柔柔地唱的人出來了,躲在樹底下的人也出來了。

我們互問候,拉來坐在一起。

風雅的朋友來了,名妓來了,杯盤筷子安放了,音樂歌聲一起發出。

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人才正在散去。

我們這一班人放開船,在十里荷花中酣睡,香氣襲人,清夢真是愜意哪!27〔艤舟〕:擺船靠岸。

艤,音一ˇ。

28〔石磴〕:石階。

/〔席〕:擺設酒席。

29〔頮面〕:洗臉。

指湖面重新呈現出平靜光潔。

頮,音ㄇㄛˋ。

30〔往通聲氣〕:指互相招呼。

/〔韻友〕:高雅的朋友。

31〔月色蒼涼〕:指月光幽涼。

32〔香氣拍人〕:花香襲人,撲面而來。

拍,撲。

/〔愜〕:暢快,適意。

題解西湖七月半:西湖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古稱明聖湖,一名錢塘湖,又名上湖或西子湖。

因在城西,故又稱西湖。

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中元節,又名鬼節。

本文描述七月半杭州人遊湖賞月的盛況。

文章對百姓的生活情調與西湖的湖光月色作了生動的描寫,讓人如置其境,更將遊客賞月的心態分五類觀察,筆調雅俗詼諧,語言清新別致,通篇流暢自然。

賞析〈西湖七月半〉是一篇能夠代表此類作品的佳作。

此文記述明清時期杭州人每年例行一次的遊湖賞月盛會,但文章重點描寫的是其中的「七月半之人」。

七月半賞月之人有五類弄風情的,有炫耀富貴的,有欣喜好奇的,有裝瘋賣傻的,有故作矜持的。

作者感歎!他們哪裏是來看月亮的喲,人山人海的,事實上什麼也看不見。

興致一過,又急急忙忙趕著回家,避開月亮就如同躲避仇敵一樣。

之所以在「七月半」出來,不過是「好名」罷了。

而西湖獨於喧嚷紛擾之後,呈現其光潔秀美予鍾情的人。

所以作者等人群都散了,才和朋友們一起慢慢擺船靠岸。

月色、青山、湖水、荷花,一切寧靜而美好,在這樣的環境中品茶賞月,才是真名士追求的情趣啊!庸俗或高雅,喧嘩和清寂,與上文作了鮮明的對照。

作者寫遊人很能抓住各自的特點,窮形盡狀,生動傳神。

這一幅世俗風情畫帶給人們的,是睿智、幽默與愉悅情趣的混合。

閱讀時可細心品味其中描寫精彩的語句。

作者簡介張岱(1597—1697)是晚明散文的最後一位大家和集大成者。

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而未曾入仕。

早年生活豪華,自稱「少為紈袴子弟」。

明亡後入山著書,生活艱苦,然始終隱跡不出。

現存作品,大多作於明亡之後。

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嫏ㄌㄤˊ嬛ㄏㄨㄢˊ文集》等。

張岱是一個生活經歷、思想情感都非常豐富的人。

他少年靈雋,六歲時即被名士陳繼儒引為「小友」,知識廣博,著述浩繁。

他愛好享樂,性情放達,守大節而不拘泥。

《自題小像》所說「忠臣耶怕痛」,即表明了既眷懷舊朝卻不願為殉難烈士的坦誠態度。

他的詩文,初學徐文長、袁中郎,後學鍾惺、譚元春,最終能形成自己的風格,不為前人所囿,而散文的成就尤為特出。

其風格大抵以公安派的清新流暢為主調,在描寫刻畫中雜以竟陵派的冷峭,時有詼諧之趣。

《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兩書中,都是憶舊之文,所謂「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序),心緒是頗為蒼涼,但著眼處仍是人世的美好、故國鄉土的可愛,洋溢著人生情趣。

一、明代散文演變二、小品文簡介三、字義辨析四、公安派的文學主張:(與古文運動「載道」思想相悖的發展)「公安派」因反對「前後七子」模擬風氣而興起,予復古、擬古主義有力的抨擊,其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不僅有力地鞭撻擬古詩文,且促進明代文學革新運動。

其文學理論有下列幾個重點:(一)文學是進化的:反對貴古賤今。

袁宏道:「秦、漢而學六經,豈復有秦、漢之文?盛唐而學漢、魏,豈復有盛唐之詩?」此質問是很有力量的。

(二)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創作上,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所謂「獨抒性靈」,是要求文學發抒個人的真情實感,既不模擬抄襲,也不無病呻吟;所謂「不拘格套」,是充分發揮文學創作的自由精神,不拘泥於古代格律而傷害作者的個性,才能創出清新俊逸的作品來。

(三)重視文學的真情實感:強調文學作品的內容。

他們所說內容,並非聖人的人倫大道,而是指有思想有情感,充實的而不空虛的。

(四)為文要意達辭暢:,認為學古要學其「達」。

這種對於文學語言通俗化的要求,在文學批評史上也是獨到的。

(五)肯定通俗文學的價值:袁宏道從「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出發,充分肯定通俗文學和民間小調。

他特別重視文學作品中自然天趣和真情實感,對於戲劇、小說等通俗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給以較高的評價。

在《觴政》中,他還把董解元、王實甫、馬東籬、高則誠的戲曲以及水滸傳、金瓶梅等小說,拿來與六經、論語、孟子、史記、漢書等相提並論。

五、〈西湖夢〉余秋雨西湖的文章實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歷代高手,再做下去連自己也覺得愚蠢。

但是,雖經多次違避,最後筆頭一抖,還是寫下了這個俗不可耐的題目。

也許是這汪湖水沉浸著某種歸結性的意義,我避不開它。

初識西湖,在一把劣質的摺扇上。

那是一位到過杭州的長輩帶到鄉間來的。

摺扇上印著一幅西湖遊覽圖,與現今常見的遊覽圖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畫著各種景致,就像一個立體模型。

圖中一一標明各種景致的幽雅名稱,淩駕畫幅的總標題是「人間天堂」。

鄉間兒童很少有圖畫可看,於是日日逼視,竟爛熟於心。

年長之後真到了西湖,如遊故地,熟門熟路地踏訪著一個陳舊的夢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