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年龄称谓大全0岁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赤子之心”即婴儿之心,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我现在只有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孩,生在你死以后,才一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两家生子时一样聪明8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7岁。

始龀、龆年:男孩8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tiáo:龆年(儿童换牙之年。

引申幼年)tiáo髫: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9岁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10岁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

与内傅相对。

12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金钗之年是指古代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夕之年是指男孩13至15岁期间,也称“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

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15岁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束发: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岁,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此俗缘于古时岭南多象,秦朝特在左江流域设置象郡。

至明代广西还设有驯象卫,用象作为生产及运输工具,有象耕象舞之习尚。

象在广西早已绝迹,象舞则成为壮族的传统游艺形式犹存。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二八年华:为16岁。

指人最美好的青春时代,一般都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黄金年龄。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20岁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之年是二十岁男孩的代称。

弱,年少。

古代男子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进入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4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0岁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耆[qí]: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六十曰耆。

——《礼记·曲礼》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均指70岁。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赊账买酒的人(壮志难酬的人)太平常太普遍了、到处都有,又何必为无钱买酒(壮志难酬)而苦恼呢,能活到70岁的人自古也不多见,人生短短几十年,自当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杖国: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行走在全国范围内。

注意这个国指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地域不算大,不是现在这个国家那么大。

出自《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赐手杖给老人使用的定制。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多大年龄、在什么范围可以用杖,《礼记·王制》作了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

”意思是说:五十岁可以拄杖行于家,六十岁可以拄杖行于乡里,七十岁可以拄杖行于国都,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杖朝,代指八十岁。

“八十杖于朝”。

(《礼记》)钓渭,指姜子牙八十岁垂钓渭水遇文王的典故,常用来标指八十岁的人。

疑朝枚之年为杖朝之年在传播过程中的错写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之年:tái bèi zhī nián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

鲐,原指鲐鱼。

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鲐背并非指”鲐鱼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鲐鱼(的老人)“,进而泛指老人。

《释名·释长幼》一篇,明确指出,”九十曰鲐背“。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108岁茶寿:指108岁。

“茶”字的草字头为双“十”;中间的“人”分开为“八”,底部的“木”可拆为“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上下相加得一百零八140岁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的两倍140,即双稀为140岁。

花甲一周尚余半百岁月,古稀双庆犹欠三十春秋。

(110)岁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141)岁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