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书五经之经典语句

四书五经之经典语句

四书五经之经典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二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二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第三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第三章)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三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三章)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第十一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第十二章)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第十四章)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第十六章)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第十六章)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第十七章)《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

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名言名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第六章)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第六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二十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一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二章)《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名言名句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贫而无谄,富贵无骄。

(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君子务本。

(学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不迁怒,不贰过。

《雍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雍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述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

(季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微子)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子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子张》《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梁惠王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上)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滕文公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离娄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离娄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尚书》《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