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
圈层结构的景观特征?
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 分化。“圈”,实际意味着“向心性”,“层”则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 征。纵观世 界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分为三个圈层: a.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是完 全城市化了的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 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 业、金融和服务业高度密集。 b.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 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 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即城乡 结合部。 c.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 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 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差别明显, 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
增长级对周围区域的影响过程
“增长极”与周围区域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增长极提出来后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 课题。增长极对周围区域同时产生“极化”和“扩散”的双重作用;不同发展阶 段,两种力量的作用大小不同。
(1)极化作用:对周围地区产生负效果。由于增长极推动型产业的发展,使周
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 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增长极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将这一过程称为 “回流效应”;并认为,增长中心无论最初扩 展的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 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 地位。而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服 务等的流动得以实现的。 周围腹地 (2)扩散作用:对周围地区产生正效果。 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它地区的促 进、带动作用,提高其它地区的就业机会,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 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将这一过程称为”涓滴效应“。并认为,增长极的累积性集中 增长,在起始阶段会扩散中心与外围的差距;但从长期看,地理上的涓滴作用将足以 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
如何划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 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 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这类地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 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 长速度快。 也即是说,核心区域是经 济发达地区。包括如下几类: ① 国内都会区; ② 区域的中心城市 ③ 地方服务中心 是国内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又分为过渡 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而过渡区域有分为两类: ①上过渡区域: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 的开发走廊,一般位于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 域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 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该区域有新城市、附 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②下过渡区域: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 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产业部门老化,缺乏某些 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核心 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③资源前沿区域:又称资源边疆区,一般地 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开发的条件,因 此有城镇形成的可能。资源前沿区域有可能发展 成为次一级的核心区域。
离散型 扩散型
(c)工业化成熟阶段
聚集型
均衡型
(d)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c.工业产值 的比重在 25~50%,核 心区发展很 快,与边缘 区存在不平
衡关系,导致两者矛盾加剧,边缘区 内部相对优越的地方便会出现规模较 小的核心区域,把原来的边缘区域分 开,并被并入到几个核心区域中去。
d.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扩散作用加强,边缘区域 产生的次中心逐渐发展,并趋于发展到与原来 的核心区域相似的规模,基本达到相互平衡的 状态,整个区域成为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 系,又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如何确定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①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 工业带组成。 ②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交通 运输干线及相应的综合运输通道是城 市、发展中心、增长极、经济发展区 域的联结线路。 ③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 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④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
②等级扩散。即按照增长中心的等级层次,由 高级到低级逐渐进行辐射。该种方式中,与极 化中心的距离因素将退为次要;
③波状圈层扩散方式。即由极化中心向外围逐 步辐射,此时距离因素将明显发挥作用; ④跳跃式扩散方式。即极化中心的对外辐射, 不受中心的等级层次和距离的影响,直接由 高等级中心向低层次的中心或区域辐射。
增长级的空间影响方式
极化方式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极化方式涉及: 极化波及的范围,单、多极吸引方式,极化现象的地 域空间形态等内容。其中,后者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 心内容。可分为三种形式:
(a)向心式极化
①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 过程; ②等级式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 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 极化; ③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 中心向外做波状圈层式展开。
(b)等级式极化
(c)波状圈层式极化
扩散方式
扩散是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扩散方式也 同样涉及:扩散影响的范围,单核、多核辐射方式, 扩散作用的地域空间形态等。其中,后者是区域规划 研究的最重要内容,包含四个类型:
(a)核心扩散
①核心辐射扩散。即由极化中心向四周扩散, 主要发生于中心城市向近郊或近邻地区扩散;
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及空间结构形态
按照该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经济空间 结构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关系的演 变;也对应着特定的经济空间结构形态。
a.区域经济结构 以农业为主,工 业产值比重低于 10%,各地方基 本自给自足,经 济发展水平的差 异小,区际之间 联系不紧密,彼 此孤立。 (a)工业化前阶段 (b)工业化初期阶段 b.在某些位置优越、 资源丰富或交通便利 之处,成为物资集散 交换中心,加工业和 制造业得到发展,出 现高经济增速,发展 成为核心,也即城市。 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 经济增速速度不同, 差异扩大。工业比重 占到10~25%。
布德维尔赋予增长极
地理空间上的内涵
法国布德维尔将“极”的概念引 入地理空间,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 征。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 地理空间之上的运用”。地理空间的 “增长极”仍与推动型产业密切相关, 但特指“推动型产业及其复合体集聚 的地理空间”,即城镇,也即“增长 中心”。 自20C60S,规划学者、地理学者 等空间学者便以“空间增长中心”为 主线展开对“增长极”的研究。
(a)均匀分布状态
(b)点轴形成
B A E B C A D B F C A D F
E
点轴 渐 进 扩 散 示 意 图
(c)轴线形成
(d)轴线形成
d.这种模式不断演变下去,整个区域将发展成不同等级 城镇和发展轴线的“点轴系统”的空间结构。
如何在规划中运用该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点-轴开发模式认为,区域内各城镇是成等级系 统的;而联结城镇的发展轴也是可分若干等级的,不同等级的轴线对周围的区域具 有不同强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区域规划时重在分析和确定“点”和“轴” 的位置与等级。具体的步骤是:
• 理论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 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如何解释该理论模式?
陆大道认为,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式,是在大量的地区发展经验 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普遍规律。该种组织模式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a.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生产 力是均匀分布的; b.工业化初期,资源丰富、区位 优越的地方首先出现工矿居民点 和城镇,且建设了交通线,以满 足社经联系的需要;同时集聚效 益使地方中心城镇有更多的经济 企业和社会团体;连接城镇的交 通沿线变成了交通线、能源供应 线、通讯线、供气、供水等线状 基础设施束。 C.在沿线及城镇周围,必然出现 新的集聚点;而那些发展好的城 市会成为更大的集聚点,其之间 的线状基础设施也更完善,新集 聚点变成次级经济中心,并延伸 出次级发展轴,构成中心和轴线 系统。
该理论认为,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 空间相互 作用的“距离衰减率”法则的 制约,这样就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 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 分布形态。
值得说明的是,“城市的扩大”不是 建成区扩展前沿的简单延伸,二是呈线 状或点状逐步向外扩大,形成不联系的 土地利用方式。边缘区向建成区的转化 实际就是乡村向城市的转向。
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①城镇的发展条件及其在区 域中的地位; ②城镇的发展规模; ③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四、圈层结构理论
什么是圈层结构理论?
是揭示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一种理论。认为,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 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关系频繁联系的郊区。 城市与周围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区,各种生活方 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什么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概念
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 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 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 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本质内涵
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 反映经济活动的区位特征及在地 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
影响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否合理, 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 著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c)波状扩散 (d)跳跃式扩散
(b)等级扩散
二、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是什么样的理论?
• 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重在解释一个 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 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 系统。 • 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Friedmann)于1966年 完整地提出。 • 其解释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演变机制的角度仍是极化效 应与扩散效应。故与增长极理论有些相似,也有人该两种 理论相提并论,或视为同一。
四大理论
三、点-轴渐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