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要素及其 组合 空间系统 空间组合类型
点-点 点-线
点-面 线-线 点-线-面
节点系统 经济枢纽系统
城市-区域系统 网络设施系统 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
村镇系统、集镇系统、城市体系 交通枢纽、工业枢纽
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 交通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给排水网络 等级规模体系
二、增长极理论

面状要素的主要特征有: (1)面状要素的形式特征主要是其面积大小的可测性。
(2)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3)类型的多样性。 域面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型 分区,国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洋、海、大湖、 平原等。
(一)增长极的提出: 法国 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 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 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 展开。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2016/11/16
4、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 (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 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中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 城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3)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
(二)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 的线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 等工程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 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 骤通常是: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 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 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 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
2016/11/16

[3]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二、增长极理论 三、核心-边缘理论
四、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五、圈层结构理论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空间结构概念 广义概念

可以抽象为线状要素的地物主要有:交通运输线,包括高速 公路、各种等级公路、铁路、航道、管道、运河和大型水渠等。

网络,多条轴线组合即构成网络。区域网络主要形态有放射 状、扇形、轴带形、过境网络、环状——一字形网络。起联结 作用。


域面
即经济腹地(节点影响与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是节点 和轴线存在的空间基础,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起基础作用。



节点
点是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因素,是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最
基本组成元素。

有明确的位置、有大小和形状、集聚性、节点内部有明确
的功能区,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起主导作用。

适合以点状模式来表达的地物有:城市、集镇、聚落、工
矿点、风景区、旅游点等。

轴线及其网络
轴线,由点状要素组成。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长度和方 向,有一定的质量和标准,有密度的概念。 其中,交通线路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 基础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扩展的先决条件。
2、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 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 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 联系的郊区。 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 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 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 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 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3、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
(1)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 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 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四、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开发模式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 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 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 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 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 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 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 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 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 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 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广义即地域结构,指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 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包括区域自 然空间结构、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狭义概念
狭义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 式,即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2、构成要素及组合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1、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 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2、工业化初期阶段 开始拥有单个强有力的中心。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等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 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 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 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 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 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经济区的研究。
2016/11/16
谢谢!

(三)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 —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
两点说明: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

三、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 成彼此联系;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 的区域系统。
3、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 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由简单的中心—外围结构
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结构 。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城市
(2)下过渡区域。
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 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 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三)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 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 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 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2、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五、 圈层结构理论
1、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 间结构〈同心圆〉法则(1925);
2016/11/16
(2)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 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