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林黛玉进贾府__行踪__环境2
林黛玉进贾府__行踪__环境2
所闻为线索,介绍贾府 环境和人物。
词语
古
义
今
义
偏僻 偏激 不端正 便宜 方便 态度 神态 风流
风韵
风骚 姿容俏丽 可怜 可惜
偏远交通不便之地 价钱低 对事情的看法 有功绩又有文采 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妇女举止轻佻
值得怜悯 怜悯
第二课时
以下的外貌描写各写的是谁?分别表现了每个人怎样的 特点?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 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②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③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 扶风。心如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问题2: 进入贾府到贾母住处,林黛玉看到了什么?
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箭之 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 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 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 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 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 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
布局讲究
设施轩峻,儒雅,有情趣
清 · 曹 雪 芹
林 黛 玉 进 贾 府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贤愚。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
——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曹雪芹《红楼梦》
作家、作品介绍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 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 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祖孙三代 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 康熙年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以 江宁织造署为行宫。雍正继位后,曹家牵连,被抄 家,从此衰落。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 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贵公子生活,晚年却 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 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作一番 痛苦而深刻的回忆和深刻思考,使他对社会的黑暗 产生了不满,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 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林黛玉进贾府-- 作家简介
间大正房—两边厢房—荣禧堂—三间耳房 —东廊三间小正房—(拜见王夫人) —出后房门、角门—南北宽夹道—抱厦厅 —粉油大影壁—东西穿堂—贾母后院—后 房门—(贾母房中)
凤姐院
穿堂 五间上房
大门
王熙凤
角门
后 廊 耳 房 东 廊 三 间 贾赦院 五间大正房 (荣禧堂) 贾政院
北
粉油大影壁
抱厦厅
厢 房
厢 房
贾 琏 王熙凤 巧 姐 贾迎春 贾 珠 贾 兰 李 纨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赵姨娘生) 林黛玉
故事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黛玉进府。
第二部分(2——4自然段):见贾母与‚三春‛。
第三部分(5——6自然段):见熙凤。 第四部分(7——12自然段):见两位舅父 见贾府富贵豪华的环境,听人们说宝玉。 第五部分(13——14自然段):宝玉黛玉相见。 第六部分(15——16自然):安排黛玉房舍和丫鬟。
东角门
凤姐院
穿堂 五间上房
大门 粉油大影壁
北
角门
后 廊 耳 房 东 廊 三 间 贾赦院
抱厦厅
厢 房
五间大正房 (荣禧堂)
厢 房
贾母院 三间厅 抄 手 游 廊 穿堂
贾宝玉 贾政院
仪门
仪门
抄 手 游 穿堂 廊
南大厅 仪门 二 门 荣国府正门
垂花门
西角门
东角门
是 不 是 这 样 走 ?
凤姐院
穿堂
大门
粉油影壁 抱厦厅
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 族由盛转衰的命运为副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 恶和腐朽,歌颂了民主平等的思想萌芽,揭示了 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 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 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是全书的序幕(前 五回)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 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 的人物与环境,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仪门
南大厅 仪门 二 门 荣国府正门
垂花门
西角门
东角门
凤姐院
穿堂 五间上房
大门 粉油大影壁
北
角门
后 廊 耳 房 东 廊 三 间 贾赦院
抱厦厅
厢 房
五间大正房 (荣禧堂) 贾政院
厢 房
贾母院 三间厅 抄 手 游 廊 穿堂
仪门 抄 手 游 穿堂 廊
仪门
(贾政)
南大厅 仪门 二 门 荣国府正门
垂花门
西角门
问题1:林黛玉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 别家不同”,进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 在意。进得贾府,一天下来,有什么感想?
请注意,这林黛玉可是心细如发感觉 敏感的人哦。
根据描写,画出你心中的贾府。
提示:
古人已经说过,说这一回与其说写 的是林黛玉还不如说写的是贾府。根据 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把贾府的平面布 局大概画出来。
贾府的“硬件”
2.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
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 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 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 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 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 是轩昂壮丽。
总结《红楼梦》前五回 内容和在全书的作用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女娲补天 贾府人物 黛玉进府 贾史王薛
木石前盟 上下关系 典型环境 社会背景
第五回
太虚梦游
隐喻结局
熟记字词 阜(fù)盛 敕(chì )造 赦(shè) 台矶(jī) 笑靥(yè) 颦(pí n) 放诞(dàn)无礼 髻(jì ) 绾(wǎn) 蹙(cù) 螭(chī) 璎(yīng) 珞(luò) 宫绦(tāo) 裉(kèn) 洋绉(zhòu) 琏(lián) 嫡(dí )亲 幄(wò) 庑(wǔ) 姬(jī)妾 荣禧(xǐ)堂 宸(chén)翰(hàn) 錾(zàn)银 珠玑(jī) 黼(fǔ)黻(fú) 莳(shì ) 觚(gū) 茗(mí ng)碗 锦褥(rù) 孽(niè)根 匙(chí )箸(zhù) 内帏(wéi) 咕 唧(jī) 进羹(gēng) 漱(shù) 惫(bèi)懒 忖 (cǔn) 懵(měng)懂 倭(wō)缎 盂(yú) 盥(guàn)手 敷(fū)粉 韶(sháo)光 纨(wán)绔(kù) 杜撰(zhuàn)
答案: ①贾宝玉:潇洒英俊、善良多情 ②王熙凤:刁钻狡黠、谄上欺下
③林黛玉:聪慧灵秀,体弱多病
贾演-贾代化 宁国公
尤二姐 尤三姐 秦 业秦 钟 贾源-贾代善 荣国公 史太君 贾 母 贾雨村 冷子兴 贾代儒 妙 玉
贾 敷 贾 敬 贾 赦 邢夫人
贾 政 王夫人 贾 敏 林如海
贾 珍 尤 氏 贾惜春
贾 蓉 秦可卿
凤姐院
穿堂 五间上房
贾母、邢夫人、 角门 后 粉油大影壁 王夫人、李纨
抱厦厅
厢 房 五间大正房 (荣禧堂) 贾政院
大门
北
廊
贾母院 三间厅 抄 手 游 廊 穿堂
仪门 抄 手 游 穿堂 廊
仪门
南大厅 仪门 二 门 荣国府正门
垂花门
西角门
东角门
凤姐院
穿堂 五间上房
第二回 第三回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 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 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 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 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 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 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 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 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 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 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 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 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 和结局交代出来。
角门
北
后廊
三间耳房
五间上房
厢 贾母院 房 三间厅
抄 手 游 廊
荣禧堂
东 廊 三 间
贾赦院
仪门
内仪门
穿 堂
南大厅
仪门
垂花门
二门 西角门
二门 荣府正门 东角门
课文节选部分以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这一事件为 中心,以林黛玉的行踪和所见所闻为线索—— ◆第一次向读者展现了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 典型环境——贾府。
外观宏伟
显示出贵族之家的豪华、气派、威严和显赫。
贾府的“硬件”
1.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
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 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
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
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
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贾母院 三间厅 抄 手 游 廊 穿堂
仪门 抄 手 游 穿堂 廊
仪门
南大厅 仪门 二 门 荣国府正门
垂花门
西角门
东角门
凤姐院
穿堂 五间上房
大门 粉油大影壁
北
角门
后 廊
抱厦厅
厢 房
五间大正房 (荣禧堂) 贾政院
(贾赦) 耳
房 东 廊 三 间 贾赦院
厢 房
贾母院 三间厅 抄 手 游 廊 穿堂
仪门 抄 手 游 穿堂 廊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一回
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 补天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 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木石前盟”讲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 的关系。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 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顽石下世之时,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 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林黛玉。因为这段缘分,林 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贾 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 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