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家及其思想理论

教育家及其思想理论

孔子,字仲尼,(前551-479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学,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创始人。

主要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他在历史上首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然而孔子又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断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缺憾。

2.提倡有教无类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的进步。

3.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提出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简单可慨括为“学而优则仕”。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由孔子搜集整理而成,又称“诗三百”。

《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

《礼》是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的总称。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6.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自觉修养德行。

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的地位。

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

他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的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7、孔子提出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a)学而不厌b)温故知新c)诲人不倦d)以身作则e)爱护学生f)教学相长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孟轲的“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了人之“类”和人之“故”。

因此他指出: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2.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而达到国家的治理。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孟轲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这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3.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并指出了大丈夫人格的养成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论教学孟子的教学活动体现理性的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

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b)“盈科而进”:强调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c)“教亦多术”:强调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d)“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有《荀子》一书传世。

荀子的主要教育思想:1.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

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人的成长是由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结果,只有寻得他们之间的平衡,人的造就才有可能。

2.教育目的荀子主张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官僚。

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

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3.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

4.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荀子构建一个完善而系统的学习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

b)知: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应对前所未遇的事变。

c)行: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5.教师的地位荀子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心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同时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达合理。

至于简单的传习学问,是不足论的。

墨子墨子,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平民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的主要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墨子以“兴天下之力,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思想大力推行教育。

主张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他提出了“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他以素丝和染丝来比喻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2.教育目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关于“兼士”和“贤士”墨子提出了三条具体标准:“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术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

3.教育内容a)政治和道德教育b)科学和技术教育c)文史教育d)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4.教育方法a)主动:作为一名兼士的职责就是主动、积极的“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

b)创造:墨子主张“既述又作”,对古代好的东西要继承,同时又要创造出新的东西。

c)实践: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

他更注重“功”也就是实践。

d)量力: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人,他十分注重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的教育思想(一)飞扬心灵的学习目的观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自由的象征,庄子所谓逍遥,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追求个性解放和纵情舒展。

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一直是庄子的追求。

在教育中,求得自由的含义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积累丰富知识,熟练运用方法后获得能力的提升,求得心灵的飞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曲伸自如。

因而,从这一思想来看,决不能将教育局限于传授具体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储存知识的书柜。

这就是说,教育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教育,应该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为了生命而教育。

(二)尊重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观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思想的认识论表现出三种认知方法和途径,即感知、思辨和体悟。

(三)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观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然而“无为”并不是教人消极地不要创造,而是为了“无不为”,即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规律去充分作为。

在此基础上,道家又提出了“物各有宜,顺应本性”的思想。

庄子认为,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保持各自的特性。

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至乐》教育也应如此,顺应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创造出各式人才。

(四)效法自然的自然美育观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在庄子看来,天地之美,为自然无为之美,天地为万物之总,万物也都处在自然无为之状态。

庄子正是以此来教育人们以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去发现美,去创造美,从而获得自由。

朱熹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白鹿洞书院揭示》《蒙童须知》等。

主要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作用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变化气质”,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在他看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2、论“小学”和“大学”教育(一)朱熹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

朱熹还从儿童心理特点上分析“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心智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教事”、“学事”。

(二)关于大学的教育思想十五岁以后是“大学”教育阶段。

“大学”教育的任务是“穷其理”“以理教”。

“大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学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去推测未知的事物。

朱熹认为大学主要是要去读书,“读书穷理”。

3、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年)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教育家。

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1)教育是治国之本王夫之认为治理国家不外乎政治和教育两大问题,其中教育最为根本,欲“安天下”当以文教为重。

(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王夫之把教育和人性联系到一起,他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后天不断成长变化的。

他强调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使人继善成性,或者使人改恶为善。

2、教学思想(1)“因人而进”王夫之支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他还指出,实施“因人而进”的关键在于熟悉、了解学生。

(2)“施之有序”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是有序的,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该顺序进行,即所谓的“施之有序”。

这是对传统的循序渐进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3)学思“相资以为功”王夫之指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即学与思。

他说的“学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是对学思关系的最好的概括。

3、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王夫之的道德观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

他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联系,“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

其次,他提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