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元素
过渡元素的通性
一、价电子构型
通式:(n-1)d1~9 ns1~2
中性原子的原子轨道能量随原子序数的变化:n 和 l 竞争。 例外:Z = 24,41 ~ 46: “能量最低原理” 24 Cr 3d54s1 不是 3d44s2 41 Nb 铌 4d45s1 不是 4d35s2 42 Mo 4d55s1 不是 4d45s2 43 E4 d < E5 s Tc 锝 4d65s1 不是 4d55s2 44 Ru 钌 4d75s1 不是 4d65s2 45 Rh 铑 4d85s1 不是 4d75s2 46 Pd 钯 4d105s0 不是 4d85s2
(二)同一副族原子半径:第四周期元素 < 五 ~ 六
四、第一电离能I1的变化
影响电离能因素
Z* ↗,I1 ↗ r ↗,I1 ↘ (Z*、r 竞争)
(一)同一周期:
r↘,Z ↗,I1 和(I1+I2)↗,(总趋势)
*
左
右
(二)同一副族:
原子半径 r 第四周期 ^ 第五周期 ∫ 第六周期 图 7-1 第一、二、三过渡系列金属元素第一电离能变化 ^ ^ ^ 有效核电荷 Z* 第一电离能 I1 交错(基态电子构型不同)
显然 CH + ↗ 有利于缩合,形成多酸。
同多酸:同一种含氧酸分子缩合而成 如:H2Mo4O13(四钼酸) 10W12O41 ,H 杂多酸:两种不同含氧酸分子缩合而成
多酸
(十二钨酸)
如:
H3[PMo12O40] H3[P W12O40] H4[SiMo12O40] H4[Si W12O40]
十二铂磷杂多酸 十二钨磷杂多酸 十二钼硅杂多酸 十二钨硅杂多酸
m
=
n( n 2) B.M .
六、过渡元素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
(一)最高氧化态氧化物的水合物
碱 性 ↗
ⅢB ⅣB Sc(OH)3 Y(OH)3 La(OH)3
ⅤB
ⅥB
ⅦB HMnO4 HTcO4 HReO4
酸 性 ↗
酸性↗ 规律与主族相同。
(二)低氧化态氧化物水合物
M(OH)2、M(OH)3 一般呈碱性,且碱性主要取决于 Ksp: Ksp↗,碱性↗。
右
例外:
Ⅷ
ⅠB
ⅡB
(n-1)d10
Ni 125pm
(n-1)d10ns1
Cu 128pm
(n-1)d10ns2
Zn 133pm
原因:d 10 电子云球形,对核电荷 Z 屏蔽作用↑,Z* 增加少,而 ns 电子数目↑, 使电子互相作用↑,r↑
三、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相邻两元素原子半径平均减小值Δ 周期 Δ Z 增加的电子 σ 进入 (slater 规 则) 1 0.35 二、三(短) ns 或 np 1 (n-1)d 0.85 四、五、六 (d 区) 1 (n-2)f 镧系 →1 例:r / pm
二、氧化态
(一)同一元素,多种氧化态
原因: n-1)d 与 ns 轨道能量相近,部分(n-1)d 电子参与成键。 ( 例:Mn 2 ~ +7 均出现,主要+2,+3,+4,+6,+7. Fe 2 ~ +6 均出现,主要+2,+3,+6.
(二)最高氧化态
ⅢB ~ ⅦB 族:最高氧化态 == 族数
例:
七、形成配合物倾向:比主族 M 大得多
原因: ① (n-1)d 与 ns 能量相近,(n-1)d 电子参与成键; ② d 区 Mn+: (9 17)e 构型, (强极化力 + 大变形性) 。 与配体互相极化,使 M-L 键共价性↑。
n+
八、形式多碱、多酸倾向
(一)多碱
是较高价态 Mn+ 在一定 pH 值下多步水解通过羟桥键而形成的多核配合物: 例:[Fe(H2O)6 ]3+ 水解形成 [Fe2(H2 O)8 (OH)2 ]4+ H2O H H2O H2 O O OH2 \ / \ / Fe Fe 2 个八面体共棱 / \ / \ H2 O O OH2 H2 O H H2O pH ↗ pH ↗ 胶体溶液 Fe2 O3 ·xH2 O↓
2+
[M
2+ (aq)
由φ (M /M)值可知:
(一)与酸作用:
1.第一过渡系列:φ (M2+/M) < 0 V M + 2H+ → M2+ + H2↑ 但 Ti、V“钝化” (致密氧化膜) 。
2.第二、三过渡系列 Y、La + 非氧性酸 → H2↑ + M3+ 其余金属不可,表现出高的化学稳定性。
2.以下金属需 O2 存在才与碱反应: Mn K2 MnO4 Fe Fe2 O3 ·XH2O Pd + NaOH + O —→ PdO+H2 O 2 Mo Na2MoO4 (熔碱) W Na2 WO4 (熔碱)
3.Ru(钌)、Pt(铂)受熔融苛性碱或 Na2O2 腐蚀: Ru + 2 KOH + KClO3 K2RuO4 + KCl + H2O
64
Gd 4f75d16s2 180.1 68 Er3+ 88.1
“镧系收缩”的影响:
2.紧随镧系之后的第六周期几种元素 Hf(铪),Ta(钽)和 (钼)与同族第五周期元素原了半径相近,性质相似难以分离: Ⅲ Ⅳ Ⅴ Ⅵ 五 Y Zr Nb Mo 六 La-Lu Hf Ta W
3.同一副族(ⅣB ~ Ⅶ)第一电离能 I1 相近 第五周期 r 相近,第六周期元素 Z*↑↑, I1 相近 第六周期
●
分为三个系列。第四周期的Sc—Ni为第一过渡系列元素; 第五周期中的Y—Pd为第二过渡系列元素;第六周期中的La—Pt为 第三过渡系列元素。 习惯上把第一过渡系列元素称为轻过渡元素,把第二、第三过渡系列 称为重过渡元素。
此外:Δ Z =1 ,增加的电子填入(n-2)f 亚层 镧系 57La ~ 71Lu(15 种元素) 。 4f 2~145d 0-1 6s 2 →“内过渡元素” 89 103 锕系 Ac~ Lr 铹(15 种元素) 5f 0~146d 0~1 7s 2
其中:Φ A / V Cr2O72 -/ Cr3+ MnO4- / Mn2+ FeO42- / Fe2+ NiO42- / Ni2+
1.33 1.49 1.84 1.75
(三)氧化态的稳定性
2.同一族
高 氧 化 态 稳 定 性 ↗ 氧 化 性 ↘ Ⅵ CrO42-/Cr3+ MoO4-/M3+ WO42-/W3+ Ⅶ MnO4-/Mn2+ TcO4-/Tc+3 ReO4-/Re3+
(二)与碱作用
1.Ti V Nb Ta
φ B(H2O/H2)=== - 0.8277 V
理论上,许多 d 区金属可与碱反应置出 H2: M + H2O → M2+ + H2↑ 实际上仅有少数 d 区金属有此作用:
熔 融 + NaOH ——→ (缓慢)
↑
H2
Na2TiO3 NaVO3 NaNbO3 NaTaO3
Cr3+、Al3+、类似 Fe3+
八、形式多碱、多酸倾向
(二)多酸
由含氧酸缩合脱 H2O 例: O Cr / \ / O O O
CH
而形成“多酸”
O Cr \ O O
Cr2 O7 2-
2 个四面体共顶点
Cr2O72
Cr3 O102- Cr4 O13 2-
57
r: Δ Z*
Δ r /pm
0.65 0.15 很小
10 5 1
二 12.2,三 9.1 四 5.6, 五 6.1, 六 7.0 ―镧系收缩‖
La 187.7,
71
Lu
173.5
Δr =
187.7 173.5 ≈ 1 pm 71 57
三、原子半径:
“镧系收缩”
——从 57 Ln – 71 Lu,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增加的电子进入 (n-2) f(即 4f)轨道(4f 0 ~145d 0~16s 2);对于最外层 6s 电子而言,4f 电子位于次外层, Z*增加很小,因此 1.相邻两元素原子半径仅略为缩小 (Δ r ≈ 1pm); 2.但 57 Ln – 71 Lu 共 15 种元素,累积的原子半径缩小值Δ r 相当大,达 14.2 pm 。
φ (M2+/M)与下列 Born-Haber cycle 有关: 2+ Δ f H [M (aq) ] 2+ M(s) M a(q) + 2e
S
升华热
Δ h H (M(g) )水合热
2+
I1 + I2
M(g) ∴ ΔfH 若Δ f H
2+
M(g)2++2e
2+ (aq)
[M
] = S + ( I1 + I2 ) +Δ h H (M(g)2+) ] ↘, 则φ (M /M)↘
低稳 氧定 化性 态
↗
与ⅢA ~ ⅤA 族规律相反!
反映过渡金属元素 5d, 6d 电子参与成键倾向↑
原因:
(1) (n-1)d 电子电离能 n ↗, (n-1)d 电子电离倾向↘ (d 电子云发散)
(2)形成 d-p 键能力: 3d < 4d < 5d 稳定性: CrO42- < MoO42- < WO42氧化性: > > 系 列: 一 二 三
对比主族元素:恰好相反。 ⅢA ⅣA ⅤA 第六周期 Tl (Ⅲ) Pb(Ⅳ) Bi(Ⅴ) 强氧化性 (低稳定性) (6s2 惰性电子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