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特征宋元时期p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特征宋元时期p
(2013浙江六市联考)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 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 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 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 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 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 禁之„„《宋史》这段史料可以用来研究①纸币的产生和 发展 ②交子的职能 ③政府对货币发行的控制和管理 ④ 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11年浙江文综•T13)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 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 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2011年浙江文综•T14)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 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 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 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 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 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 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 矛盾
(2013嘉兴模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 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有不尽也。”这句话要 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2013漳州检测)明末,战乱迭起,但明朝部分官员却无 计可施,一筹莫展,只能“临危一死报君王”。造成这种 现象的原因在于: A、宋明理学的盛行 B、专制制度的强化 C、科举制度的僵化 D、内阁职能的缺失
3、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 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
4、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C.注重气节、品德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 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 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 C.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D.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 6、“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7.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 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 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009年浙江文综•T14)14、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 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 映的朝代是 •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三、文化
1、发展概况(思想、文学、书法、绘画、戏曲、科技 )
思想:程朱理学,陆九渊开创心学
文学:宋词、元曲 书法艺术:北宋四大家——行书;元代——赵体 绘画:宋朝宫廷画和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戏曲:元杂剧 科技方面:火药:宋代普遍的用于军事,火器种类增加(外传)
2、总体认识 分裂,民族政权并立,最终走向大一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1.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 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人也。”为此宋太祖 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 A、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 2.元朝侍御史高鸣进谏,认为三省的行政效率不如一省。 他说:“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 壅,况三省乎!”元世祖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 A.只设中书省 B.设三省 C.废中书省 D设内阁 3 、改变“世胄居高位,英雄沉下僚”状态的改革是推行 A.郡县制 B.察举制 D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7、(2011,海南)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 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 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 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 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 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农业税(万 贯) 至道末年 (997年) 天禧末年 (1021年) 熙宁十年 (1077年) 2408.1 2641.2 2021.3 非农业税 (万贯) 1567.3 3874.0 5117.2 农业税:非 农业税 60:40 40:60 28:72
(2010年浙江文综•T15)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 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 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一、经济
1、发展概况 农 业 水利 手工业 商 业
纺织业、冶铸业、制瓷业
1、“市”的发展2、主要商业城市
2、整体特点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从秦朝“半两钱”到宋元时纸币的流通,这种货币形式 变化的原因: B A. 纸币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B、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D、纸币的商业信用较好 A 2.两宋商业与隋唐商业最明显的不同是( ) A.早市和夜市比较普遍 B.坊市开始分开 C.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帮 D.农村形成集市 3.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比唐代长安的商业活动有巨大进步, 最主要体现在: B A、城市中设有商业交易活动的专业场所 B、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 D、纸币产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封建国家分裂走向大一统、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一、经济
1、发展概况: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 农 业 土地制度: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水利:水转翻车(水力、低处引高处)
手工业
纺织业:
(宋)棉纺织业开始发展,丝织业水平有了新的提 高;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元)黄道 婆对纺织工业进行革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 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冶铸业:(宋)有了以煤作为燃料的明确记载 制瓷业:(宋)五大名窑(浙江),瓷都。注意地图; (元)出现著名的青花瓷器;瓷器成为经过“海上丝绸之 路”外销的重要商品;“瓷路”
西夏(1038--1227)
唐
(907--960)
辽(916--1125) 金(1115--1234) 五代 北宋(960)
十国
(907--979)
金(1125) 北宋 南宋
元
(1276)
(979)
(1127--1276)
(1271--1368)
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宋元时期(907—1368年)
历史阶段特征:
材料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 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 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 “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料,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请结 合所学知识,例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指出明朝城 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7分) (2)指商品经济(2分)。 表现:城市经济繁荣、《清明上河图》、“瓦肆”、 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3分)。 突破性: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二、政治
1、发展概况 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中央官制变化 ——宋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设枢密院,管理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总理财政, 长官为三司使;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地方行政制度 ——宋:路州县;元: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p16 选官制度:——宋,科举制
一、经济
1、发展概况 农 业 土地制度、水利 手工业
纺织业、冶铸业、制瓷业
1、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亚、欧、非;北宋益 商 业 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市”的发展(史实——两个突破) 3、都市商业繁盛:( 宋代:开封、杭州)——重心 4、政策: 重农抑商,相对放松: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 管;在社会上、政治上、法律上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 5、宋元,出现了“瓦肆”或“勾栏” ——各种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
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外传) 指南针:用于航海(外传)
2、总体认识 科技突破、思想巩固、文学艺术世俗化
1、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D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教、道教思想阐释儒学 2、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 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 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4.“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 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 话反映的现象有 ①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②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 行 ③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④棉布功劳大于丝 织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5.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风气,反映了 A.宋代实行农工商皆本的政策 B.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D C.宋代士人的政治地位的提高 D.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