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幼儿园中班戏剧教育11猴山上的故事(上学期)
幼儿园中班戏剧教育11猴山上的故事(上学期)
上山”,给幼儿预留了较大的创作空间。
为保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丰富幼儿关于猴子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的知识,可让幼儿观看《动物世界》、《西游记》等相关视频片段,做好前期经验的铺垫工作。另外,《过猴山》的角色性格较为活跃,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调节幼儿的惰绪,使活动动静交替,避免幼儿过于兴奋和疲劳。
7.敢于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知道并能遵守一定的剧场规则;明确并初步坚持做好自己扮演的角色,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合理顺序上下场,并进行正确的站位。(表演能力——意义交流/舞台行动;认知——剧场)
区域设置
语言区
为《过猴山》动画配音:即兴创编猴子与老汉之间的对话,边欣赏《过猴山》的动画或连环画,边进行对话交流。
的掌声进行鼓励哦!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工作请您尽量予以配合:
·和孩子一起观看动画《过猴山》(可在网上搜索)。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跟孩子互相交流一下观看后的感受。
·如您的家中有帐篷、梯子之类的材料,可以提供给我们,我们将非常感谢。这将十分有助于我们布置猴山场景。
·当孩子选择了表演的角色(不管何种角色)或在剧场活动中承担某一任务(无论什么任务)时,请您一定重视并给予肯定。因为戏剧是合作的产物。无论是谁,在剧场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请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设计、制作头饰、服装、小道具等。我们的剧场活动十分需要您的大力支持。
(2)可进行拓展活动,让幼儿模仿其他动漫人物,也可以是真人模仿秀。
(3)根据创作的剧本进行分幕表演或整体表演。
展示区
(l)主题墙。
以欣赏动画片《过猴山》为起点,按照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的主题发展思路展示主题开展情况,呈现主题网络图及不同实施阶段的片段,女口幼儿单人或多人合作表现不同猴子的动态的照片,幼儿在创编过程中的交流记录,以及其他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
喜欢模仿不是猴子们的专利,您的孩子也一样具有模仿的天性。因而他(她)很容易就能理解剧中的角色与情节。幼儿往往通过模仿学会了很多知识和技能,而《过猴山》的戏剧主题正是能让幼儿充分展现其模仿的天性。虽然本主题来源于动画片,但却并不拘泥于已有的固定情节。我们鼓励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改编,在剧情中加入了猴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角色与猴子相处的情形,以发展幼儿的戏剧表达、创作及表演能力。尤其在表演阶段幼儿不仅要学会遵守表演规则,大胆表现,还要尝试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不小的考验。届时欢迎爸爸妈妈们来观看孩子们的剧场表演,并请绘予热烈
美工区
(1)利用帐篷、梯子、树叶、纸盒等制作“猴山”的布景。
(2)制作猴子、老汉、猴王、驯猴人等角色的面具、服饰等。
(3)制作幼儿创编情节所需的道具材料,如酒瓶、帽子、王冠、旌旗等。
(4)师幼共同设计和制作《猴山上的故事》的演出海报。
表演区
(1)表演游戏“猴子学样”,幼儿分角色从模仿某一动作逐渐加大难度到模仿一系列动作。
*(一)猴山上的故事(上学期)*
主题说明
本主题来自中国美术水墨动画片《过猴山》。该动画片于195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已成经典。片长虽仅10分钟,却诙谐、幽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过猴山》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简单,故事中的人物肢体动作夸张,表情生动,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其中的猴子活泼好动,调皮可爱并喜欢模仿,与幼儿天性相同。幼儿也乐于模仿、表现他们。整部动画无言语对白,这种哑剧的形式留给了幼儿更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因此,这一经典动画《过猴山》是幼儿进行戏剧表达的良好素材,同时也可以为幼儿进行戏剧创作与戏剧表演提供有益的支撑。
(2)我们的场表演。
粘贴教师与幼儿共同创作的剧本—一《猴山上的故事》(图文版)。
呈现戏剧表演前幼儿的分工及自主选择角色的记录。
呈现《猴山上的故事》排演、预演和正式演出、剧场和海报的照片。
家长工作
给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各位家长:
您好!如果您看过国产经典动画片《过猴山》,动画片中憨态可掬却充满智慧的老汉和让人忍俊不禁的猴子一定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您还没欣赏过该片,那千万不要错过,赶紧和孩子一起观看吧。相信这一观看的过程将会成为您和孩子愉快而难忘的记忆。
主题目标
1.了解《过猴山》这一动画作品的故事内容,知道“学样”就是模仿,理解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知识层面——戏剧话题)
2.能在动画片的提示及教师引导下,用肢体与表情表现老汉及猴子们的典型行为特征、情绪状态。(表达能力——肢体与表情)
3.能在教师的提示下,想象与描画《过猴山》中的其他角色的典型外貌和行为特征。(思考能力——想象)
本主趣以观看动画片《过猴山》为起点来展开活动。通过欣赏动画片来激发幼儿模仿角色的兴趣。主题突显“猴子学样”这一典型情节,让幼儿对“学样”有着直观的理解。而“学样”即是模仿,模仿亦是戏剧表达的基础。片中的老汉因帽子被猴子们拿走而急得挠头,猴子们也跟着挠头;老汉摇草帽,猴子们也摇草帽。老汉发现了猴子们爱模仿的特点,于是想出办法,转草帽、丢草帽,猴子们也转草帽、丢草帽。只可惜当老汉跑去捡草帽时,猴子们也是一样跑过去,就连老汉踱着步子想办法,猴子们也跟着学。好在有两瓶酒,老汉喝酒引猴子跟着学,结果当然是猴子们不胜酒力醉倒,而老汉则成功取回帽子一溜烟跑下猴山。在观看过程中,幼儿将不断体会到模仿的乐趣。同时,该动画片的哑剧形式会让幼儿产生新鲜感,使之体验无声交流的默契与趣味,主题活动也由此拉开帷幕。随着情节的发展,幼儿将渐渐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创编并丰富戏剧情节,尝试创作猴山上“猴子们的日常活动”、“猴王争霸”以及“驯猴人捉猴”等情节。具体来说,就是在创作过程中,以欣赏动画片《过猴山》作为幼儿的前期经验;让幼儿创作猴山上猴子们的日常活动和状态,作为剧情的开端;接着“猴王争霸”为情节的发展部分;最后引出“驯猴人上山”,为情节的高潮部分。尤其在情节发展与高潮部分,也即“猴王争霸”与“驯猴人
4.能在教师的提示下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角色装扮以及猴山场景的布置。(认知——表达能力)
5.大胆创编“猴子们的日常活动”、“猴王争霸”以及“驯猴人过猴山”的情节,尝试在教师的帮助下创作剧本部分内容。(思考能力——情节、场景、价值与态度)
6.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伴协商不同的想法,积极与其他角色配合,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角色间的呼应;表演时动作、表情较为鲜明、夸张,能被对方和观众理解。(合作能力——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