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虞美人 李煜 》教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教学设计

《虞美人. 李煜》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大家喜欢看《中国好声音》?(喜欢!)那么,老师给大家播放一首中国曾经的好声音;(播放歌曲邓丽君的《虞美人》)这么动听的歌曲,大家一定很想学会吧?
是啊!我认为:《中国好声音》的走红,不只是因为那些动听的歌声。

也因为《中国好声音》不是独立的音符,更是音符后面的一重重做人的文学素养。

”换言之,当我们评价《中国好声音》的时候,不妨从“文学素养”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通过声音这个窗口,我也可以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文学、人和社会的关系;而这,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老师想通过这节课,与大家共同解读李煜的虞美人,也许我们登不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但也许我们可以唱出理解最深、最动人的音符。

二、分析《虞美人》
再次播放邓丽君《虞美人》,每句暂停。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师:“何时了”——要到什么时候才结束。

春花灿烂,秋月皎洁,“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可是为什么李后主见了反而充满悲怨之情呢?(知人论世)
(提示:我们为后主设身处地去想,此刻,他正过着囚徒的生活,他的人生已经绝望,不再有快乐,所以春花秋月反而勾起他无限的伤
感和对往事的回忆。

这正是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师:往事又如何呢?往事对李煜而言,指的是什么?
生: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生活奢侈又美好。

可是现在呢,什么都没有了,就像一场豪华凄凉的梦。

明确:头两句就是宇宙的永恒无尽和人事的短暂无常对比,非常鲜明的对比。

李煜对往事的回忆也许并不值得同情,无非是他那些豪华的宴会或者是某一段美丽浪漫的约会。

但是这一句话,俞平伯说“奇语劈空而下”,劈天盖地而来,几乎可以说,是把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宇宙的无尽和人生的无常,都问出来了。

师:我们此时该唱出(悲怨),大家齐唱。

再次播放邓丽君《虞美人》句停
2、除了这一句的对比,还有哪些句子也表达了这样的悲哀?
明确: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师:这里哪一个字用的好?
生:又,照应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又东风”点明他归来后又过一年。

师:小楼东风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应该也是让人愉快的事,但是作者却有什么感受?
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师:何为不堪,为何不堪?
生:试想一下: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
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堪回首,是不能回首也不忍回首,这其中该有多少悔恨和留恋。

师:我们此时该唱出故国之思的凄楚,大家齐唱。

唱: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师:应犹在,有的版本说“犹然在”,你觉得哪一个好?
生:“应”好。

“应”是假想之词。

模拟语气:“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有种深切怀念。

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

“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师:“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尊严,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

唱:思考以上六句都用了什么手法?
生:乐景写哀,虚实相生,(眼见为实,回忆设想为虚),三度对比,隔句照应。

选取“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这些无情之物,和“往事,故国,朱颜”有限的生命,来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再唱: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最后,悲慨之情好象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
李煜的愁,具体一点,指什么?
生:,回忆往事的悲哀,国破家亡的痛苦,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感慨。

用李清照的话说,就是“物事人非事事休”。

师:历史上写愁的句子很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写愁,它的特色又在哪里呢?
生:①内容上,以水喻愁,有相似点。

自从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水在中国文学里就成了一个很经典的意象。

《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写水的空间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这是写水的形态;《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是写水的时间感。

水是不规则的,愁也是不规则的:水是无穷无尽的,愁也是无穷无尽的;水是浩浩荡荡的,愁是无边无际的。

因此,李煜就是抓住这些相似点来写自己的家愁国恨的。

师:同样的比喻在其他诗人笔下也出现过,我们比较一下: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动,许多愁。

”虽然各有特色,但刘的太白,秦的太直,都不如李煜有深度和力度。

②句式上,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
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

小结:你想,李煜的身份是很特殊的,作为亡国之君,他有许多经历和体会是我们不能感受的。

但是通过读唱他的词,在千年之后,我们回顾历史,沧海桑田,能不能稍稍体会到他这种悲哀和感慨?如果能,就算我这堂课功德圆满了。

对照板书,饱含深情地齐唱全词。

三、整体把握(看视频:)
视频简介:我们比较一下历史上的亡国之君表现:刘禅被囚禁在西晋,当司马昭试探他的时候,他说“此间乐,不思蜀”,完全是个没心没肺只顾自己享乐的人。

但他因此,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我们学过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这个人很有艺术才华,但在他亡国之后,他就不再写诗了。

同样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也是一个处于监视之下,刀俎之上,性命悬在别人之手,他怎么就能这样毫无顾忌地抒发亡国之恨?
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词,一定要去揣摩这个人的性情。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他评论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正因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才养成他非常率真任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像贾宝玉的类型。

因为率真任性,所以他没有心机,
不懂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而成为一个无能昏庸的君主;因为率真任性,所以他生活豪华奢侈,没有节制,而导致国破家亡。

也因为率真任性,所以,即使在亡国之后,他仍然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有所反省和节制。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封作违侯命,由国君降而为俘虏,穿戴白衣白帽,开始屈辱的后半生。

他曾经对旧日宫女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又对当时已成为宋臣的旧臣说:“悔不该错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李平都是因为在南唐灭亡前向李煜直谏被杀。

当时这位旧臣听见后主在这种情景下还说这种话,吓得不敢吭声。

后来宋太宗问及,徐铉不敢隐瞒,据实说了李煜的话。

宋太宗听了,于是,对李煜有了猜忌之心,
据说写这首歌的时候,正是公元978年七月初七,这天既是乞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

后主,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写下了《虞美人》词。

也就在这个晚上,它传到宋太宗耳中,太宗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什么是“以血书者”,不是刺破手指写书,而是用他内心最真挚最深切的感受写来的作品。

就像传说中的荆棘鸟,一生只唱一次,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她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刺上,放开歌喉,成为生命的绝唱,最凄美最动听的歌唱。

李煜这首《虞美人》,也使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这句话,正可以对李煜的词,作一个极好的注释。

相关主题